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医院文化作用机制有内外两种.在医院文化内部,以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层医院文化通过制度层医院文化作用于以行为为主体的外显层医院文化.对外部,医院文化的适应性、方向性、参与性、一致性分别对医院绩效体系中患者满意度、学习与成长、财务、流程四个维度产生影响.公立医院改革应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机制,加强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艺术和设计离不开民间美术。要使中国设计迅速发展,必须在不断学习西方设计理论的同时,充分发掘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为代表的民间美术资源。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十二生肖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民间艺术作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蕴含着诸多的文化意义。其中,生肖牛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礼仪和宗教意义,其吃苦耐劳、不计报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高贵品质,得到了民间大众的歌颂与赞扬。因此,生肖牛的形象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以牛为题材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解析民间美术中生肖牛的形象,以东巴文化中象形文字为形象基础,并加以创新,创作出新的生肖牛木刻作品,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化是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化不是本色化。利玛窦、谢扶雅、戴德生等的努力属于本色化,但是中国化不仅仅是穿儒服、建中国式教堂的问题,更不是复古或者文化倒退。文化与历史不可分割,文化在历史中才具有意义,中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史。文化不可能与历史割裂开来,因为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的,而且历史赋予文化以内涵和个性。中国文化和历史之所以丰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初学者常常陷于过分强调视觉性设计的泥潭之中,极易忽略设计本身所应带有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清晰的传统文化脉络,这使得我们在设计时有着很多文脉可以去溯源、可以去传承。但很多设计在进行传统文化演绎时,生搬硬套,不仅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之美,更是破坏了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文章以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常常出现的白墙为例,试图分析白墙产生的渊源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性,探索其在现代环境设计中体现出的设计模式以及意境趣味的营造。从一点切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山水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在包括绘画、诗词、书法等在内的多重艺术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造园活动中更有深层次渗透。中式园林在造园中的核心思想即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于国人而言,园林景观设计的初始愿景就是体现山水文化。基于此,探究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文化内涵,具体以白塘生态植物园为例,对蕴含山水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积极探讨,分析其在现代传承、现行的文化趋同压力之下怎样做到地域本土化,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方向对山水文化的表达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8.
乡村建设要延续地方文脉,激活当下文化。乡村发展中形成的自身独特的视觉生态,受地域特点、生产生活方式、人文传承等多重影响,并通过景观的外在形态呈现。在乡村视觉文化识别性景观文化营造过程中,以梳理分析地域性文化为源,以提炼特色识别性元素为基,以创意重构识别性形象为本进行系统性打造。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施光南故里进行视觉文化景观的实践,项目将音乐和桃作为主线元素,打造东叶村视觉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9.
宋正 《美与时代》2006,(9):40-42
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出世的性格,在这两种性格引导下的中国文化又始终表达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由此,中国传统音乐当是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本文以孔子对音乐的论述为依据,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寻例证,探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乡村现代建筑与乡村传统建筑的区别、联系出发,分析乡村现代建筑的在地文化发展模式,以材料、技术的不同到功能主体、历史文化的联系,阐释在地文化的地域性与时间性,乡村现代建筑为何要传承在地文化,其意义与内涵的作用,再以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乡村现代建筑中运用在地文化。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它;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必须以有效的机制去传播它,从而让红色文化成为"四个全面"建设中宝贵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以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在中阿文化的滋养、润泽中,回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匾联文化,借鉴了中国文化中匾联的传统形式,用来表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也是中阿文化相互交融借鉴的有力表征。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回族清真寺中,书写、雕刻和悬挂着大量的匾联,反映了回族精神世界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清真寺中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综合。蜡染是苗族人的文化支系之一,要在贵州美术教育中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以贵州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缺失、思想禁锢的问题来谈蜡染在贵州高中美术教育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化符码三层学说,来分析文化符码在庭园景观设计中如何被截取、运用、表达及产生共鸣。以台北林安泰古厝庭园为案列,透过文献以及田野调查收集案例资料,在园林景观中感知设计者传达的思想文化,进而看现代庭园对传统庭园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论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区文化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构成了社区文明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社区文化的界定社区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16.
李婕 《四川心理科学》2014,(6):94-94,97
在我国多元民族宗教文化中,对于山、水、火、树、风、雨、雷、电等自然原始崇拜深深在本民族文化中打下烙印。这些宗教信仰不再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是作为共有的习俗、规则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中,对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播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以永宁纳西族,即摩梭人为例,分析其宗教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讨现代化的开发中,可持续发展也许应从其民族本身的文化中寻求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地铁作为人口流动与聚集最稠密的公共场合,当置身于某些城市地铁中时很难有置身其地域并感受其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城市之间的自我符号在被忽视、在消失。文章以地域性文化对地铁站壁画功能性的影响的探索,阐述了文化内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文明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地铁站壁画中的地域文化具有的功能性、必要性。以天津地域为例,探析了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铁壁画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学派作为基本单元而发展的。学派属于文化生产者的范畴,是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学派也是文化生产者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结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派,学派促进文化的发展,这是世界文化所经历的一条共同道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与教育体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开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留存有丰富的运河遗产,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善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格和开封特色,使运河遗产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时代的变迁并未淡化它的存在价值,而那绚丽奇妙的文化精神却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以一个崭新的形象融入了新的世纪。如今,民俗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互为依存到相对独立,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渗入现代生活中。这来源于植根在民俗文化中的人类的精神需求、生命追求,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