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海》1995,(5)
苏南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苏南现代化课题调查综述《苏南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为了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并促进苏南地区在本世纪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省社科院“苏南现代化问题”调研组在胡福明和贾轸同志率领下,于1995年元月16—22日、2月9...  相似文献   

2.
浅议苏南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金世明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人民在解决温饱以后向着富裕阶段过渡的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地区已经基本上跨入了小康行列(特别是占总人口的80%的农村),成为全国率先进入小康的典型地...  相似文献   

3.
苏南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首选战略──苏南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三论叶南客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进步,而人本身也正是苏南现代化大业的设计者、开创者和建设者。正因如此,苏南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充分开掘已构成苏南现代化这一跨世纪工...  相似文献   

4.
一、充分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是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我们党制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归功于这一理论的指导。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科学结论。邓小平一生追求的伟大目标,如果用一句话…  相似文献   

5.
论苏南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陆剑杰本文着重在江苏全省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上,探讨苏南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功能问题。一、江苏现代化的“东西南北中”战略一个省的发展战略所要处理的问题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外部关系问题。就江苏而言,需要处理好国际关系,省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人生价值观——现代化初期苏南人价值观研究之二李宁宁人生价值观在一个人价值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对其它价值观有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它的变化和发展将引起整个价值体系的更新,从而带来其它价值观念的革新和进步。因此,在对苏南人的价值观的研究当...  相似文献   

7.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好宗教工作杨源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宗教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我国社会的稳...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婚姻价值观——现代化初期苏南人价值观研究之一李宁宁苏南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以人的现代化为主体,以社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综合发展过程。①作为现代化主体的人,在实现着现代化的同时,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历经着个人现代化的过程,他...  相似文献   

9.
简论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论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李光耀邓小平伦理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从事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12亿中同人民的理性信仰、精神支柱和道义武器。它属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是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继承;但是又确实有显明的时代性和现...  相似文献   

10.
苏南现代化研究的意义、问题及发展取向甘贝为了总结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苏南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苏南地区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取向,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江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苏南现代化研讨会”于5月14日至16日在江...  相似文献   

11.
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邓研中心2000年年会,于5月22日至25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的75位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代表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开始于毛泽东,成熟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一脉相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通过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苏南现代化: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无锡县、江阴市调查赵彭生,叶克林,徐琴最近,我们到无锡县、江阴市对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调查,同县、乡、村及企业的同志进行了座谈。深感市场经济呼唤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各项社会事业提出了客观需求;社会事业在经...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人民包括55个少数民族群众,都在以各种方式缅怀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屡建功勋的光辉一生,继承和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科学理论;歌颂改革开放政策给民族地区和各族人民带来的幸福和富裕。我们宗教界人士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重视宗教问题,制定和贯彻执行新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更多的感受。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他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没有…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2月19日至30日,武汉大学哲学系邀请了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古城黄州举办了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为题的系列讲座。举办讲座的宗旨,是探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归根到底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的关系,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结合。它可以助帮我们弄清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思想根基,客观地估量我们的优势和局限,在丰富的历史感中获得深刻的现实感。围绕这一主题,讲座提出并探讨了一些问题,兹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辩证法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沉淀与发人深思的启迪,而它的真正形成、发展和成熟,是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和指导,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邓小平的现代化辩证法,不是一般辩证法,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它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辩证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邓小平说:“我们搞的现…  相似文献   

16.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的一定时段的低度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的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的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对我国人民和我们的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把他所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实际行动寄托我们的哀思。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时此刻,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这方面的丰功伟绩,自然会回忆起与邓小平的名字密不可分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即实践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这一事件的实际发生、发展过程和实质来说,这是一次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的思想大解放、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苏南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悄然改变着的人际关系,展示着人们在人际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在对苏南人的价值观的调查中,人际价值观成为我们又一关注的焦点。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苏南农村的乡镇企业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村  相似文献   

20.
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叶选平“民族文化素质与现代化”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努力奋斗的美好理想。近十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