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医未走实验医学发展道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由中医理论体系所决定1 1 以古代哲学为理论指导的人文医学特征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完成于战国至东汉这一时期 ,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代表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通过中医典籍的复习 ,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长期的医疗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 ,并以当时的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的 ,是知识经验和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领域———包括病因学、人体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环境学、时间学等等 ,古代哲学的介入 ,使…  相似文献   

3.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周易》是中国古代宇宙代数学,历史上的各种学问皆“援易以为说”。它无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着重大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思维之滥觞,它提供的深刻哲理和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由《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图像论"转变为"游戏说";绝对的本质转变为家族相似性;理想的执迷转变为心灵的平静。三大转变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一种治疗型的哲学,从意义、理智及心灵领域治疗了简单性、绝对化、理想式的传统观念。维特根斯坦所治疗的也是人文医学所批判的,人文医学放弃了简单性,看到人的复杂性;摒弃了医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论断,注重多样化。治疗型哲学和人文医学都根植于生活,以人为中心,没有理想的本质。治疗型哲学有利于人文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  相似文献   

6.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内经》对医目的论述及中医学发展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孟庆云《内经》是一部以讨论人体健康和疾病为重点阐述人体生命科学的古代著作。关于医学的目的,在它的不同论篇里,有不同的理论层次,其中以防病治病的...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核心包括医学理论和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医哲不分造成的循环封闭体系阻碍了中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在保持中医学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弱化古代哲学的影响,重建以人生命活动为根本、全面开放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中医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核心包括医学理论和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医哲不分造成的循环封闭体系阻碍了中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在保持中医学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弱化古代哲学的影响,重建以人生命活动为根本、全面开放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中医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谢世平辩证思维是祖国医学的优势和特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质就是一种医学的辩证思维。但目前哲学界并未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辩证思维。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雍涛:《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哲学意义《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从文化现象看,“两论”具有“双重文化性格”,即它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医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家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汲取了天文学、物候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方法;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辩证学说、预防学说、治则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及医学心理学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由刘虹副教授编著的医学哲学专著———《医学辩证法概论》日前已与读者见面。这本专著在体例、结构、内容等各方面都具有特色 ,计 32万字。《医学辩证法概论》包括医学哲学的基本关系、医学哲学的基本论点和医学哲学的思维方法三大部分 ,以医学哲学辩证范畴为表达形式 ,以辩证的人体观、生命观、预防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内容为基本框架 ,阐述医学哲学的基本理论 ,提供从事医学活动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这本专著中 ,医学和哲学有机融合、医理与哲理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知识融会贯通 ,中外医史借鉴与现代科学理论阐述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期以来普遍被认为是中医理论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中医学教材与课程均体现出中医界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视。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构建中医学理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试图指出哲学思想在运用于现实领域时的局限性。通过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多个案例可以表明,基于哲学思想的自由联想无法确保联想与现实的一致性,哲学联想与现实之间甚至可以出现巨大反差。因此,单凭哲学思想无法确保实用医学理论的构建,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才是构建具有实用性的中医临床理论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中医知识是一种具有突出"隐性知识"特性的知识体系,它有着与其他隐性知识不同的特征:个体内在性、不可充分表达性、文化依附性、情境依赖性。就形而上而言,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自发的辨证论思维和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来构建其基本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投影;就形而下而言,中医学依托于自身的"内证实验"及临床实践经验、临床感悟和直觉。所以说,无论其理论来源及理论基础,还是临床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医学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为主。  相似文献   

20.
孙学刚等先生从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3篇评论中医的文章。中医学作为一门饱经历史沧桑,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学科,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正视各种各样的批评,其恢宏的气度,正是不断前进的活力之一。作为一代中医学人,都有促进这一传统科学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责任。但孙学刚等人的3篇文章:《实用主义对中医学的消极影响》[医学与哲学,1998,(9)]、《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医学与哲学,1999,(1)]、《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1999,(3)],并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