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汉书》记载:汉哀帝刘欣很器重敢讲真话的郑崇,听到郑崇的脚步声,就笑着说:“我识郊尚书履声。”后来郑崇得罪了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男宠董贤,与刘欣的关系闹僵了,  相似文献   

2.
中华圣母     
圣母玛利亚既然是天主之母,教会之母,世人之母,也就成了中华之母。天主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救人的灵魂,我们的救主基督不愿意丧失一个人的性命,愿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正如福音所载,耶稣说:“不是无病人的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需要医生;我来不是为了拯救义人,而是使罪人悔改。”救主耶稣不会弃舍任何人,因此耶稣不会舍弃中国教会,更不会舍弃中华儿女。圣母玛利亚是耶稣救赎工程的偕同教赎者,圣母也一定像耶稣一样眷顾中国教会,爱中华儿女,保护中华儿女都能战胜三仇,稳度人生。保持忠贞纯洁的信仰,在追随耶稣指示给我们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换取粗饭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同猝,匆促)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相似文献   

4.
关于“鸾公岩”的位置,唐·道宣《续高僧传》说在“介山之阴”。一家之言,应予讨论。道宣的原文中关于晋中地名的片断记述是明显混乱的:昙鸾“……行至汾川秦陵故墟,人城东门……。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  相似文献   

5.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6.
正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有名的关于水的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堪称水的妙语。《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相似文献   

7.
读者信箱     
《天风》1994,(6)
麦基洗德是什么人? 编辑同工: 我有一个问题,我很不理解,希伯来书七章说到麦基洗德这个人,“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上帝的儿子相似”。我实在不理解,他无父无母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为何说他是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呢?我知识太少,请编辑部的哥哥、姐姐给我解答。 云南宣威 吕奉珍  相似文献   

8.
    
中 医 认 为 ,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和 之 名 。 卦 硔 , 先 天 乾 坤 为 后 天 坎 离 所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 又 认 以 精 要 逆 行 督 脉 , 似 河 车 之 化 ,此 名 为 后 天 返 还 先 天 ,返 回 父为 ,肾 主 精 ,人 身 有 精 则 存 ,无 精 运 转 ,有 黄 河 水 、逆 流 水 、漕 溪 水 、 母 未 生 前 。人 由 母 腹 中 降 生 后 ,剪则 亡 。 精 有 “水 谷 ”之 精 后 天 之 …  相似文献   

9.
古蘭经译注     
我与母撒约期三十夜,我又经十夜補足之,故他的主的約期,共計四十夜(十二)。母撤对他哥哥哈倫說:“請你代我統率我的宗族,你当改善他們的事务,你不要遵循作恶者的道路。”当母撤为了我的会期而来,而且他的主对他說了話的時候,他說:“我的主呀!求你昭示我,以便我看見你。”他說:“你絕不能看見我,但你看那座山罢。倘若它能在它的本位上坚定,那  相似文献   

10.
忍难忍之事     
人可能最难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忍"字。但令我吃惊的是,很多有作为的人,恰恰都很能忍。唐朝宰相娄师德为官几十年,在矛盾重重的中枢机构中从未有过帮派之争,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经历,始终受到重用。名相狄仁杰本来是他举荐的,但狄仁杰  相似文献   

11.
无碍的信海     
但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常怀感激之情、借人爱物之心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一学会谛视内心佛教的赞美歌《在风雨中》是一首将佛陀教诲的根本意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了的好作品,它不知激励了多少人的勇猛精进,唤了多少人慈悲之心。这部赞美歌使佛光直接映照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词作者长田恒雄先生于1977年3月病逝,生前他对我多有关照和教引。在他卧病在床时,我多次去探望他。一次他对我说:“我的病是我自己做的业,正因为是自己做下的病,所以只有自己去疼爱它,和它友好相处了。正如手、足、眼、头等一样,这个病也是我这…  相似文献   

12.
“法谛哈”是“开端”之意,也有“开宗明义”之意;“法谛哈”章亦有《古兰经》之母、《古兰经》精髓、《古兰经》基础、《古兰经》缩影等几十个美誉,更可以说“法谛哈”是浓缩并代表了《古兰经》的中心思想。《古兰经》云:“我确已赏赐你常常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和伟大的《古兰经》。”(15:87)所以,认真地学习“法谛哈”,掌握“法谛哈”的讲义,深刻领悟“法谛哈”的内涵,对于穆斯林的信仰和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质文说”起源于孔子 ,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 ,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文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文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汉代确立了文家之制 ,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文家特质。  相似文献   

14.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15.
吴树博 《哲学研究》2023,(11):97-107+129
培根素以经验论者著称并为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经验主义倾向并未妨碍他对思辨哲学传统的坚持和追求;相反,培根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哲学理论并为之赋予了重要地位:他把第一哲学视为一门普遍的科学并将其作为一切科学之母。同时,培根还对第一哲学的内涵进行了变革:他清除了第一哲学的神学涵义,抛弃了其存在论和实体论的维度,只保留了对最高的原理和原因的研究。具体而言,第一哲学主要探究公理以及存在者的外来〈规定〉状态,并借此为一切科学奠基。培根对第一哲学的强调和重构不仅影响了他的科学规划和建构,也使第一哲学在近代早期哲学中受到了特殊关注。  相似文献   

16.
教会尊奉童贞玛利亚为天主之母,这正是为把耶稣应有的光荣归于耶稣。宗徒圣若望说:“我们看见了他的光荣,正是父惟一子的光荣,充满恩宠和真理。”(若1:14) 同样,也是为把童贞玛利亚应有的光荣归於童贞玛利亚。天神嘉俾厄报告圣母说:“你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耶稣,他是伟大的,要称为‘至高者’的儿子。那  相似文献   

17.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8.
吴红英 《天风》2007,(6):8-9
马可人生中尽管有过失败,但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永远敬畏、事奉主的动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在今后的人生认识到自己的软弱,他在何处跌倒又在何处起来。他转变成一个刚强的人,一个与神亲密的人。  相似文献   

19.
“沐椁”一词见诸《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椁”即棺外之套棺;关于“沐”,郑玄注曰:“沐,治也。”一些大型语文辞书如《词源》、《辞海》、《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等,皆取郑说,训“沐”为“治”,在“沐”字下列有“整治”义项,书证便是“夫子助之沐椁”句。将“沐”释为“整治”,“夫子助之沐椁”句在语法上即为兼语式,句中的“之”做“助”的宾语,又是“沐”的主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子帮助他(原壤)整治椁”,这样的解释是有违原义的,为便于分析,加引原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  相似文献   

20.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