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低和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比较,以及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所引起的ICPS变化的比较,发现ICPS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优于ICPS低的幼儿;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能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增加幼儿的被接受程度,降低幼儿的被拒绝程度;认知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期研究表明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本研究进一步考查了5天的双人合作类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干预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子与传统游戏干预均能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且两者的效果不存在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喜欢自己的搭档、更乐于与同伴交往和分享,游戏干预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双人合作类电子/传统游戏干预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都较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电子游戏颇受儿童青睐,其用户日趋低龄化,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本实验以双人合作/竞技游戏为载体,考查了短时接触电子游戏对60名4~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幼儿与非好友玩伴共同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后会变得更喜欢自己的搭档,将其视为新好友并更希望未来与其交往;2)合作比竞技游戏更能促使幼儿喜爱玩伴,竞技游戏的获胜者比失败者更喜欢其搭档;3)年长比年少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交往;4)与其他非好友同伴相比,幼儿更愿意帮助自己的搭档。这表明短时接触内容适宜的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5.
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过去主要应用于青少年以上的一种社会测量法──同伴提名法发展为适用于幼儿同伴交往的评价工具,并对同伴提名法的含义、原理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本文还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同伴提名法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提名标准的确定、实施方法与要求、提名结果的记分与运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其在科研、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最后对同伴提名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放  邹泓 《心理学报》1995,28(4):434-441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相似文献   

9.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中日166名4、5岁幼儿为被试(其中中国幼儿84名,日本幼儿82名),采用故事法比较了中日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的自我调控反应。结果表明:(1)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了差异。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抑制反应,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不论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中国幼儿都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反应。(2)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情境类型的不同没有表现出差异。不论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非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中国幼儿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和冲动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1.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幼儿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某幼儿园大班58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并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幼儿的被接纳和被关注程度.通过对五种同伴关系类型的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差异研究,考察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欢迎型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显著高于被拒绝、被忽视和矛盾型幼儿;幼儿受同伴接纳程度与其情绪理解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被同伴关注程度相关不显著;同伴接纳程度对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不同交往类型的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庞丽娟 《心理学报》1993,26(3):84-91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法、访谈法和问卷评价法,探讨、比较了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同伴交往类型幼儿在心理特征上的异同。结果发现,各类型幼儿在行为、性格、情绪情感、交往积极主动性和交往技能、策略等特征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各类型幼儿上述诸方面的表现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刘国雄 《心理学报》2013,45(3):310-319
采用Keller, Gummerum, Wang和Lindsey (2004)的不知情义务推理范式, 探讨了96名4、5、6岁幼儿对通过条件规则表述的鼓励性或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以及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幼儿对两种不同领域规则的义务推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显著的“角色效应”, 即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同伴违反, 随年龄增大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一些4岁幼儿就能正确指出道德和习俗领域中的妈妈违反, 部分5岁幼儿即可正确指出双违反。2)在不知情的义务推理范式下, 一些4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妈妈违反约定的情境中同伴违反、一些6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同伴违反约定的鼓励性规则情境中妈妈违反。3)尽管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没有差异, 他们对不同性质社会规则的义务推理却表现出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中同伴违反的检测显著低于对鼓励性的道德规则, 而6岁幼儿对双违反中妈妈违反的检测则相对更高; 6岁幼儿对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也表现出类似的不同性质之间的差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反映出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进行义务推理时表现出的跨领域的一般性及其领域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探讨了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关系,但它们在父母控制的操作定义、独特效应检验、函数形式分析等方面不够完善,且较少对中介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行为控制 vs.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的直接联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选取703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人口学问卷、父母控制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青少年PIU量表。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2)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越轨同伴交往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和促进效应,进而作用于青少年PIU。因此,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具有密切的联系,且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相互交往的频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孩子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协同游戏,当然是很快乐。可他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常常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而陷入与家长沟通的尴尬,家长们也难免因了孩子之间的纠纷而大伤和气。究竟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如何利用好纠纷这一教育契机促进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年轻人随着身体的发育与性的成熟,越来越关心和向往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他(她)们与异性的交往心理及其表现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我国在实行开放政策的当代,年轻一代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必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研究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各阶段学生与异性交往心理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