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传统的德性伦理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德性论认为,德性是与生俱来的;西方传统认为,人的德性是后天养成的。中国的德性伦理不仅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德性伦理则只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德性伦理相对独立;西方的德性伦理则要受理性的支配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4月22日至23日,"第2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山东省伦理学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三百余位中韩两国学者围绕"儒家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对话。一、大会主旨报告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教授和韩国伦理学会会长、西原大学崔文沂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相似文献   

3.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是否只适合发展规范伦理,而德性伦理注定趋向衰落?本文在分析德性伦理与道德特质、中国古代与西方德性伦理传统、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德性伦理以及如何应对德性伦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德性伦理在现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仍是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德性转向",即从现代规范伦理学向传统德性伦理学的转向。托马斯·阿奎那代表的基督教德性伦理学再次引起了学界的瞩目。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学因其"综合性"、"体系性"、"超越性"和"渊博性"等特征被誉为亚里士多德之后德性伦理的一大典范,又因其鲜明的"理智性"与世俗道德哲学有着更为亲和的关系,也更适于参与到当代道德哲学的新发展和新思潮中,因此,对当代德性伦理复兴和道德建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2):20-27
西方近代正义论伦理学形态在诠释"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历经了从德性正义论到功利正义论再到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变迁。以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为基本内核的德性正义论所追求的"目的王国"由于仅仅具有朴素的伦理精神气质,所以必然被以幸福与功利原理为核心要素的功利正义论的"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扬弃,以公平与正义原则为标志的公平正义论尽管难以祛除"集合并列"的理性胎记,但在伦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德性正义论与功利正义论的整合与超越,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正义论伦理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生命伦理领域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都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德性伦理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重新厘定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初步探究在生命伦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0.
迈克尔·斯洛特是西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开拓了德性复兴的情感主义"新方向";他先把"关怀"德性预设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事实,再把"移情"当作它的外在的、生成性评价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移情的关怀德性伦理学体系;在道德知识论上,移情也是沟通道德之"知"与"行"的经验参照;斯洛特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儒家伦理在当代德性论语境下的解释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善",使研究者的行为符合德性.然而,研究者不是先获得德性再做合德性的事,而是通过做合德性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研究者行德"在伦理审查为善目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者知德"是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理想目标,伦理审查为善目的的实践路径是"研究者由行德而知德".  相似文献   

12.
韩振华 《伦理学研究》2012,(3):133-138,141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一文则持一种与德性伦理学完全相异的视角:他们认为早期儒家伦理是一种角色伦理(role ethics),“儒家不寻求普遍,而是集中关注特殊性”.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意在阐明三个论点:其一,德性伦理学是儒家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早期儒家伦理虽不及宋明新儒家突出,但实备此一面向.故此,以德性伦理为视角来考究早期儒家伦理,不仅并非绝然扦格,而且可以开启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域.其二,安乐哲、罗思文的观点固然能够启人心智,但其论说与其说阐明了早期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莫若说自我指涉性地流露了其自身的理论限域:去本质化的过程哲学、以实践为先的新实用主义.将这一理论限阈视为“奥卡姆剃刀”,只会使早期儒家伦理成为一种过度后现代化和单面化的狭隘存在.其三,与角色伦理相关联的文化相对主义极度排斥普遍主义的价值诉求,对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应有的张力视若不见.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和行为主体若将这种绝对了的相对主义内在化为主体自身的信念内容,则无异于自我设限,从而在根本上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纸空文,在最低限度上也不能避免或消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13.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德性诚信与制度诚信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不同的诚信建设模式,是传统德性伦理与现代制度伦理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体现。德性诚信主要靠道德舆论、习俗、良心、信念等非正式制度维系,制度诚信主要靠法律、法规、规章等正式制度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德性诚信转向制度诚信,是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人际信任转向制度信任、信任担保由人品转向契约等社会变迁发展的结果。当前的社会诚信建设,需要在传承中国德性诚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现代诚信建设制度依赖的趋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德性诚信内规与制度诚信外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伦理领域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都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德性伦理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重新厘定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初步探究在生命伦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德性作为一种内在自觉的约束力在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各种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近代以来,德性却在各种"强力场"的强势冲击下逐渐"边缘化".时这种"边缘化"的产生,现代性无疑有重大的责任.在德性伦理的重建中,德性伦理也存在着自身的悖论,这就要求伦理学界互相借鉴,以期实现道德伦理体系的完整性和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发生了一次社会行动方式的转变:秦国抛弃了周人的德性信念伦理,取而代之的是讲求国家公利的责任伦理。这一伦理结构的转型,使得秦国区别于东方六国,成为不讲仁义、崇尚实力的"虎狼之国"。秦国责任伦理结构由三方面构成,其一,秦国责任伦理主体,具有特殊的生命意志、计算理性、霸道气质;其二,秦国责任伦理对象,主要是通过农业富国、军事强国,使秦国成为霸王之国;其三,秦国责任伦理规范,主要是家庭分户规范、连带责任规范、军爵等级规范、皇帝-郡县官僚规范。正是这种伦理结构的转变使秦国崛起于西方,最后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实现了霸王之业。  相似文献   

18.
正1基本涵义规范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规范伦理是与元伦理学相对应的探讨道德领域的实质性内容的伦理体系,包含德性伦理。本文只讨论狭义上的规范伦理,即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本质及规律,试图形成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从而约束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规范伦理重在"规范"、"准则"。德性伦理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聚焦于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4月9—10日,由山东省伦理学会主办的鲁、苏、粤"互联互通背景下的伦理建构与道德治理研讨会"暨2016年山东省伦理学会年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山东、江苏、上海、天津、江西、安徽等省市的一百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大会,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互联互通背景下的伦理建构研究山东省伦理学会会长姜克俭研究员指出,互联网在现代社会的演进,不只是作为一种技术力量为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山东省伦理学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第2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于2018年4月22—23日在山东曲阜市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三百余位学者围绕"儒家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一、儒家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