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面是一个被复原的对话 ,它出自 1 96 3年科尔汉默 (Kohlhammer)在斯图加特出版的一本书 (属于“2 0世纪哲学家”系列 )。在此书中 ,我的随笔《马丁·布伯和认识论》以德文面世。我节录了布伯出于极大善意对我的异议所作的答复。我曾给他写过一封信 ,他的回信只有几个礼貌性的词。它们是手写的 ,位于一个打印文本的下面。布伯曾把这个打印文本(于 1 96 3年 )寄给所有那些祝贺其 85岁生日的人们。这个文本从未出版。由于其本身的独到优美 ,我在这里把它奉献给大家。也许读者并不因我出版自己的信而认为我自以为是。我这样做只是为…  相似文献   

2.
<正>东方学是在近代西方产生发展起来的学科建制与话语方式。而自20世纪70年代萨义德《东方学》一书问世以来,东方学话语建构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其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底色被遭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批判。萨义德关心的问题,是西方的东方再现,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性建构,而不是东方的"纯粹存在"(萨义德语)。正是这种东方化东方的话语建构,使东方作为西方的他者而被指认,并进而确立了东西方的本体论差异与认识论差异,完成了西方的自我确证。因此东方学与其说与东方有关,还不如说与西方有关。至于东方的"纯粹存在",虽然萨义德并没有否认,"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  相似文献   

3.
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角度看,《老子》当排名第一。关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目前所知,西方较早的《老子》传本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的拉丁文译本。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老子》的法文译本。1870年,维克多·斯特劳斯的《老子》德文译本问世。1884年,在伦敦出版的巴尔福的《道书》是《老子》较早的英文译本。至上世纪"60年代,(《老子》)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莱维纳斯(1906-1995),这位首先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引入法国,从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法国思想,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家,已经受到汉语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莱维纳斯生于立陶宛考那斯一个犹太家庭。1923年移居法国,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哲学系。1928至1929年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回到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2年,他发表了法国第一篇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章:《马丁&;#183;海德格尔与存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维纳斯成为德国战俘。在集中营期间(1940-1945),他构思了《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莱维纳斯开始系统地表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他出版了他的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与《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1974)(我们这里译为《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理由见译文中的注释)。此后直至逝世,莱维纳斯以文章、讲课和访谈等方式继续不懈地阐发和总结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的艺术语言由两部分组成:主观与客观、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一方面,塔皮埃斯热衷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他创作理念的来源也与东方文化有着深深的联系;另一方面,塔皮埃斯一直坚持西方绘画中抽象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塔皮埃斯对东方文化的探索与呈现——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对“东方意识”的表现。塔皮埃斯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会将物象进行抽象变形,主要是用来强调物象背后暗含某种哲学性的内在真实。他的创作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东方哲学,同时他在研究东方文化时,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东方气质。这对研究塔皮埃斯的绘画作品中的“东方韵味”具有重要的意义。塔皮埃斯就像一位掌舵的船长,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中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当年(1975年)我在艾普孙使用约翰&;#183;里力的盐水漂浮罐时,身边有好多人都对神秘事物着了迷.有人对我谈起尤里&;#183;盖勒,说他能通过超自然的力让钥匙变形,能用意念扭曲玻璃管中的铜丝,等等.他还说盖勒已经得到英国一些专家,比如一位叫大卫&;#183;波姆的物理学教授的验证.他问我是否有兴趣对此进行考查.……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道教重玄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若水 《中国道教》2001,(6):42-46
在道教发展的历史上,老子的地位始终是显赫的,他一开始便被尊为教祖,而《老子》一书也一直被奉为上品经典。与老子相比,庄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仙道的创始者葛洪,就曾在他的《抱朴子·释滞》中针砭《庄子》“永无至言”、“不足耽玩”,因而在他的《神仙传》里也没给庄子留以神仙位次。然而,如果我们深究道教义理同庄学的关系,究其实质,论其本旨,就会发现,道教从《庄子》中所摄取的营养实较从《老子》中所摄取的营养多,受《庄子》的影响也更深。早在南朝,上清茅山道的陶弘景就极为推崇《庄子》,他在《真诰·序录》中写道:“仰寻…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和精华,是“...  相似文献   

9.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民权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人本·和谐·发展———弘扬庄子文化国际高层论坛”于2006年4月24日在商丘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商丘市和民权县的主要领导、庄子文化研究会成员、世界各地庄严宗亲代表、中外新闻记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一、庄子文化的思想内涵高予远博士后从吾与我关系的哲学辩析、儒家的生命态度等方面对“吾与我”进行了解读。姜守诚博士对《庄子》中的养生观进行了探析。他认为,《庄子·大宗师》中“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表达了庄子对待生死的坦然态度;…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 ,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 ,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 ,诸如 :《庄子·逍遥游》 (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 ,书名从略 )中的“野马” ,《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 ,《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 ,《马蹄》所谓“马之真性” ,等等。可见 ,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但是 ,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 ,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一在《庄…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会将2008年6月28日至2009年6月29日定为庆祝保禄宗徒诞辰2000年禧年。有人说,没有保禄,就不会有后来的基督教,这个结论或许过于大胆和独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保禄对后世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至深。对此,我们只要想一想西方拉丁教会的奥斯定,及后来的托马斯&#183;阿奎那,想一想东方希腊教会的克里斯索斯托姆,更后来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183;路德,及现代神学中的存在主义路线就够了。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从来如此,也决不可能永远如此。这是因为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近年来,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发生了一场争论:物质真是无限可分吗?赞成这个观点的人占绝大多数,他们相信庄子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西方的分析方法,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就能永远存在下去,越分析越琐细,西方文化的光芒也就越辉煌,以至无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条人类历史发展启示的规律,就要被扬弃。反对这种物质无限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法理学界曾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论战,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发表了《法律的概念》一书,形成新分析法学派,另一方是以美国啥佛大学法理学教授富勒为代表,他发表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批判对方,成为新自然法学派在美国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的犹太教思想家中,许多学者提出重新理解犹太教的现代性任务。马丁·布伯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位。他洞察到现代性危机中的犹太教处境,在此基础上,批评了先前几种犹太教复兴观念: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共同体理论和民族共同体理论。他努力挖掘犹太教精神传统,分析犹太教中的现代性观念:包括统一、行动、未来三种精神。他的阐释工作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必须以批评的和反思的眼光来面对西方的现代性,为现代性困境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也为犹太教展示出现代性的资源,拓展了犹太教在现代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1日本学者宫地传三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从生态学角度对《庄子》进行了诠释。《宫地传三郎动物记》~2第二卷的《庄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18.
一个悲剧性的世纪在19世纪末,欧洲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对“时代病”进行了诊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品突然时髦起来;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马克斯·诺尔道的《退化》一书成了国际畅销书。当然,起初只有少数诗人和哲学家才怀有这种忧郁情绪。但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揭露了“在这些罪恶年代所策划的事情,揭露了这些年代意味着什么”后,西方被它的行为和它最诚挚的信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所出卖的感受便迅速蔓延全球。托马斯·曼在他的《魔山》一书中惊人地表现了这种思想,他把欧洲描绘成一所结核病人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院墙后面,腐烂在迅速…  相似文献   

19.
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中国经典》是19世纪欧洲汉学的巅峰之作,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鲜少受到质疑。本文以理氏1861年的《中庸》译本为例,揭示理氏译本所代表的传教士东方主义。分析显示,理氏翻译《中庸》,并非要向西方传播儒家之道,而是要将这一中国圣书去经典化。理氏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上坚持本质主义的解读立场,全面颠覆子思的形上学建构,为《中庸》制造出十分负面的形象。他的翻译,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对儒家经典与文化的审判。  相似文献   

20.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