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论 关于何种事物是存在的以及如何对某些个别事物进行分类——这些传统哲学问题仅仅具有学术上的兴趣.例如,对于纯粹的特定本体论地位的争论之结果决不会成为头条新闻,也不会对非哲学家的生活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本体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探讨已经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这确实是一项返本开新式的工作 ,将对今后的整个哲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语境中讨论问题 ,一个严重的不足是对所论及的基本概念缺乏深入的分析和严格的界定。在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研究中 ,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为了实质性地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有必要对这一讨论必定会涉及到的下面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形而上学 ,还是知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有人也许会问 :讨论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6.
二、从知觉到身体———现象的本体论诠释众所周知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悬搁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 ,它使“现象学科学”成为可能。 而梅洛 庞蒂对于知觉 现象场的分析所达到的现象学“剩余” ,却是一个非构成性的、暧昧的存在。所共同的只是 ,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事物的起源。梅洛 庞蒂的分析依然是从传统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如何知觉事物为客体 ?如何知觉自己的身体 (corps)使之区别于一般事物 ?如何知觉“自我” ?这一分析引导我们在所有这些种类的知觉中 ,均无例外地发现了那样的剩余。尽管存在着各种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标准?普遍价值标准如何才是“普遍有效的”?这问题涉及对普遍价值标准论证。有三种方案:本体论、现代科学范式和生活世界。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对普遍价值标准进行证明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本体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因此,本体论更多地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困境。本体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性论证,实质…  相似文献   

8.
维护认识论的尊严葛力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培育了文化,在外部事物影响和内心思考的激励下,自然而然地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种活动进行审视、反思,便形成认识论体系。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主要支柱,贯彻全部哲学的始终,从本体论到伦理学,无不涉及人类的认识,与认识论密切相关。认识论在哲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纽带,使哲学各个部门构成一个统一体。然而,近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却对认识论评头品足,百般挑剔,竟然滑到否定认识论的地步,这损害了认识论,从而也破坏了哲学本身。面临这一危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当尽力维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不是本体论、是怎样的本体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笼统地主张"实践本体论",这仍然需要做许多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着某种本体论的问题域,其考察存在是什么、何以存在,也是为了解决存在如何可以改造、可以改造成什么形态的问题,尤其是要揭示资本主义这一存在的基础,其由来和发展趋势,并对这一存在进行批判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张昌盛 《哲学动态》2006,1(2):17-23
现代经验论在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理论对象的本体论问题。按照科学哲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就为:科学理论如何获得意义?科学理论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地位?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吗?本文尝试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和真理性问题。按照现象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则变为,科学的超越世界如何奠基于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自由的意向构成物的科学的理念体系,如何能揭示生活世界的普遍本质结构?科学的抽象理念体系是否具有彻底的直观明见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转向“科学理…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人的理性能够得出有关物质现实的正确观念。下面就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什么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该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什么是认识呢?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能动的、有目的的反映。认识的源泉乃是人周围的外在世界。外在世界作用于人并在人的身上引起相应的感觉、表象和概念。人看见森林、田野、高山,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如果这些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事物不作用于人,那么人就丝毫不会有关于这些东西的观念。但在这种情况下必  相似文献   

12.
现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7,45(4):80-86
物、现象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先验感知模式整理纯粹本体的结果。它具有现实确定性、质量性、合理性、时间性、空间性、生灭性、特殊性、有用、有利等属性。拥有这些属性的现象是人类知识的对象。现象是相对的,因此它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对的。同时,存在不仅仅有生生不息的纯粹本体,而且它的必然伴随物即现象也是存在的真谛。现象与纯粹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事实本体。纯粹本体、现象的分与合即一三三一圆融构成了存在的综合本体。纯粹本体论、事实本体论和综合本体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史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吴莹皓  蒋晶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680-1688
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判定, 个体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和需求不会随事物表征方式以及个体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同时, 消费者旨在运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然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他们指出, 当个体解读刺激物数量化属性时, 不仅会对用不同数字和单位表征的同一数量判断出现偏差, 还会受到数字启动的影响, 对用不同数字表示的同一商品产生不同的需求, 甚至做出违反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产生了数字效应。不同的心理机制对数字效应如何导致消费者非理性行为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 对数字效应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 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人认为,与旧唯物主义主张的“自然本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能够成立的。问题是对“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提法作何种理解。近来,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源”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笔者认为这种意见明显地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限度     
另外,毫无疑问的是,有些色情文学读物的确表达了轻视妇女,视妇女为供男人愉悦之用的性玩物的态度。然而,这个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查禁色情文学就是正当的。因为,那种主张并不是说:令人不快的态度的这些表达手法是有害的,因为这些表达手法在男女关系方面产生了有害的影响(这是一个需要以经验作论据支持的因果性论证);而是说:这些表达手法本身是令人反感的。任何一个承认人们有表达思想的自由的社会,是不会仅仅因为观点和态度令人反感而对其表达手法进行审查的,尽管人们也许会迫不及待地希望对令人反感的,  相似文献   

16.
公正的启发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公正感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重要的组成要素。尽管这些公正感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要素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与过去注重这些要素的差异性相反,Lind看到了这些公正感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试图整合这些一致性的公正理论:公正的启发理论。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含义,如何启发等核心概念,并对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启发理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定的文学本体论总不免在一定的哲学本体论的笼罩之中;任何概念都有其不可推移的定性。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莫过于儒道两家,二者尖锐对立,却都认可诗言志说,然而儒家之志与道家之志大相径庭、这又是最明显的事实,究其要源,则不得不上溯到各自的哲学本体论去。 儒家之志是一种入世之志。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痛心疾首又执着于人生,以改造  相似文献   

18.
灵感是一种宝贵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其信息常常来得迅速,而又瞬间即逝,控制和捕促相当不易。那么,如何诱发灵感思维和捕捉思想闪光点呢?增加诱发灵感产生的机会灵感产生往往是由于外界事物的诱发所引起。的,然而,它必须以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前提。所以,对一个创造者来说,要增加诱发灵感的机会,就必须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包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系养)。这些存贮在头脑中的知识一旦被某个瞬间即逝的思想火花点燃,它们能很快地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产生出崭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20.
旷三平 《现代哲学》2004,1(2):16-23,58
囿于认识论或价值论范围,把有关预见性的一切解释置于本体论解释的视野之外,预见性的本体论根据之追究就会被无端地“搁置”起来,从而处在被“荒漠化”的境地,本体论意义之显现也就会被严实地“遮蔽”起来,即使偶有论及也只处在被“边缘化”的地带。本文由自我认识的诠解引发关于自我认识的预见性研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进而集中解说自我认识何以具有预见性,自我认识的预见性有什么特点和表现形式,其存在变化是否具有客观基础暨本体论指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