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高道,留存著述逾百万字,部分著述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刘一明评点刊刻的《西游原旨》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流行于世的重要版本,也是《西游记》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评点文字对全面准确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刘一明创作的《会心集》中有大量以表达"道理"和"道情"为特色的诗词曲,《栖云笔记》中有大量以"方外人"身份创作的"记""传""序""诗""联",这些作品均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不但思想内容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就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道士刘一明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的关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位于两广交界之地的南渡镇仪式剧《枉府西游》重构了学界对《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关系的研究思路。与以往学界认为《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原始傩仪等宗教仪式以及唐宋时期巫支祁水神崇拜等观点不同,南渡镇《枉府西游》仪式剧的形成表明:西游故事与明代成型的目连救母佛教度亡仪式剧具有更密切的渊源。从宗教仪式到仪式剧再到小说戏剧,目连救母故事演变为西游故事,故事载体和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构成这一故事演变的主轴。  相似文献   

3.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4.
正尚秉和先生是近现代易学名家,其治《易》归本象数,推尊汉儒,以《焦氏易林》之易象研究为钤键,洞启易学象数之堂奥,显豁卦爻取象之新思,融旧而铸新,形成了独特的尚氏易学象数学说,深得学界之推许,是当代易学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重要学术资源。因此,如何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尚氏易学,乃是当代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首部尚氏易学研究专著,本书从象数思想、易理思想、易学史思想、筮法思想、解易路径等五大方面,对尚氏易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易理新研》 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理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2)《易经》是中国学术之源,易义无所不包,弥纶万化(《(易经)中的体用哲…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关注《周易》,晚年更加重视易理研究,《苏轼易传》采纳象数易学某些方法的同时,又崇尚理性,成为义理易学的代表作.苏轼强调"天行健"在于其不息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内在因素在于阴阳二气的相摩相荡,使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9.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神农易"与《伏羲易》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中华大易体系的一体之两面,它们共同严密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以二进制数理自然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本然面目。它们孪生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又反过来证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的易理精蕴和大易本旨。"神农易"与《伏羲易》的并行,将启示着人们重新对《易经》的象数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与审三名的治术,在《系辞传》中亦不乏相应思想。相比之下,在有形的法度规范上,《系辞传》法治意识较《黄老帛书》为薄弱。  相似文献   

12.
黄绾一生为学三变,早年宗承程朱,后归王学,晚年自揭"艮止"之学.在易学上,黄绾以"圣人之学、忧患之枢"释<易>,认为<易>之微青,莫要于‘艮止'",目"艮止"为"体用俱全"之"存心之法",以"艮止"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的"圣圣相承"之道统本旨,终则以"收拾精神、归缩在腔子内"为"艮止"之修养工夫.其为学注重"经理世务",反对陷入"空疏支离"的宋明诸儒及王学末流,成为王学中具有自觉和批判精神的"异端".  相似文献   

13.
陶磊 《周易研究》2006,(5):43-46
《系辞传》“易有太极”章,其本旨既非解释易占中(?)卦的具体过程,也不是要创立一种宇宙生成模式,而是借用宇宙生成论的模式,解释八卦的起源.易占与易哲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四端七情”的问题在中国儒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心性论方面占有核心的位置 ,但并没有被朱熹以后的性理学者们继续关注 ,却得到韩国朝鲜王朝 ( 1 392— 1 91 0年 )的性理学者们的吸收及发挥。退溪与栗谷并称为韩国性理学的双璧 ,虽然他们都受到朱熹哲学的影响 ,不过在朱熹哲学的基础之上两位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栗谷的“四端七情说”在理气之妙、理通气局、气发理乘等理气论的基础上发挥了朱子学 ,他反对退溪理气互发的观点 ,对朱熹哲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5.
程林 《周易研究》2004,(3):46-50
<易序>为朱熹著作<周易本义>中的一篇序文,但此文也被收入程颐的<程子遗文>及程颐的弟子周行己的<浮沚集>中.谁是<易序>的真正作者,众说纷纭.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和思想的关联上断定朱熹是这篇序文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6.
帛书《要》篇考释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郭沂 《周易研究》2004,(4):36-56
本文依据已经发表的五种帛书<要>篇释文,酌加取舍,试补残字,慎增夺文,破读借字,纠正误读,阐释字义,疏证史实,对全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考辨.在此基础上,将全篇分为九章,每章首列"原文",次为"考证",三作"释义".此外,本文还对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见解,指出被命名为<易之义>和<系辞>的两篇帛书,原题很可能分别为<义>和<天尊>;"尚书"在先秦为普通名词,到了伏生以后才成为专用名词;帛书<要>和今本<系辞>之间很可能并不存在源流关系,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也可能各有所据等等.  相似文献   

17.
《孟子》在义理和话语两方面深深影响到戴震的《原善》。戴震将《易传》的“继善成性”与孟子的性善论区别为两个问题,前者是泛论,后者专论人性。受孟子断言“天之生物使之一本”的鼓舞,戴震严厉批评宋儒所谓性分义理、气质两种的学说犯了“二本”的错误。《原善》关于心的论述,关于“仁义礼智圣”和“条理”话语的使用,都鲜明表现出《孟子》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继承前贤学说的基础上,在其理学视域中对乾坤二卦的意蕴提出了深辟的见解。他指出,乾坤乃是健顺之理,此健顺之理既是天道运行的基本品格,也是人物所本具之性,健顺之道通贯天人。从天人宇宙生化消息的理气关系着眼,朱熹认为"元亨利贞"是理气运化的具体展现,是"一个道理之大纲目",元亨利贞呈现之理即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理。在他看来,"元亨利贞"的义理关系与《太极图》完全一致,既是在表达一种宇宙本体论,也是在表达一种性情论。以朱熹之见,乾坤健顺之道落实于人生界具有功夫论的意义,是成就人生德业的基本修养途径,既强调刚健进取,又注重虚顺守敬,内外两进。朱熹对健顺之性和健顺功夫的体认最终都被写进《四书章句集注》之中,成为其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周易.乾卦》头四个字是"元亨利贞",历来有根本不同的解释。《易经.文言传》有著名的"四德"说,将"元"、"亨"、"利"和"贞"都读作单独的名词,即"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和"和"事之干"。与此不同,不少注疏家将四个字分成两段,即"元亨"和"利贞",但是没有一致的理解。譬如,朱熹以为"利贞"是"利在于正"的意思,而高亨谓"利贞犹言利占也"。本文采取后一种译法,但是与朱熹和高亨又有不同。本文首先论证"亨"原文应该是"饗","元亨"或"元饗"的意思是本次贞卜的祷告被鬼神享受,然后又提出"利贞"应该读作"利于贞卜"的意思。表面看来,第一次贞卜的结果告诉贞卜者再进行贞卜似乎有违情理,然而本文论证中国古代卜法往往进行习贞。"利贞"是指导贞卜者再作习贞。  相似文献   

20.
因公司管理权交付经理阶层而导致的管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如何使管理层忠于公司利益的问题即“职业经理人问题”。这是西方也是中国公众公司都面临的难题。这问题是否能解决如何解决,也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关心的问题。上海富大集团公司在这方面做了令人感兴趣的尝试,他们立足中国国情和公司实践,创始了一种基于“好人文化”之上的选拔和培养经理人的办法,并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公私合营企业”,来解决管理层的铁心负责和忠诚问题。目前这一探索还在进行中,但它对上述世界性难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值得重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