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持本栏目之初,我就想引用佛在尸舍婆林中对弟子说的一段话,当时查阅经书遍寻无着,惟恐记忆有误遂罢此念。去年《法音》杂志登了净因法师的文章,其中正好有这一段,今天转引过来,希望引起本栏读者的思考。“有一次,佛陀在桥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世上的法多如大地土、林中叶,而到用时往往只需爪中一粒,林中一叶。关键在于应机、方便、实行。佛说法四十九年,目的在于度众生,使之证涅槃,因此佛所说的法有时只是一句,但若施行便需终生以致。而如能坚持施行则自能证得菩提,这便是我们摘取菩提一叶与同道共修的用意。今天我们选取《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八个字将是有心向善的人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学诚 《法音》2007,(5):28-32,33-36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缘,都是非常的难得。《佛说出家功德经》讲述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缘:毗舍离国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享乐,佛对阿难说:“我知此人贪五欲乐者,不久命终,却后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于地狱。”阿难就去告诉王子,王子说:“我当出  相似文献   

3.
<正>义净法师是著名的医僧,他翻译的众多佛经,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等,以及著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述了很多佛教医学的内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 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逻辑环节,胡适没有作这一环节的“求证”。考古资料揭示,道宣对永宁寺的记载有失实;文献考证表明,道宣撰《续高僧传》时,依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但删去菩提达摩谒永宁寺一事,证明了二书所载的“菩提达摩”同为一人。菩提达摩大致于神龟元年(518)至永安三年(530)之间谒永宁寺。  相似文献   

5.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所以佛之知见,即一切众生自心中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俱有佛性,皆堪作佛,于是乘机应世,为一切众生说法,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令得悟入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了知从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之非,而以此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本修因,以期达到圆成无上菩提的果地修证.这就是佛为普度众生一大事因缘出现  相似文献   

6.
定慧所得…     
先说念头。《百法直解》云:“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是在说明我们所学习过的事物,经历过的境界,在心识中有深刻印象,清楚不忘称为“念”。“念”也有好坏,例如听闻佛法心生正念,听闻邪法则心生妄念。全心全意念佛,心无旁骛,虽欲起妄,力不暇及,如此念佛功夫,谓之“弥陀大定”皆由正念收摄心神而生。 “念”的种类有:观念、口念、心念。粱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衾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袃心念,为口念之对称,即以心想念佛菩萨  相似文献   

7.
念佛法门     
《法音》1990,(5)
佛教净土宗以念佛为正行,依据佛教经典有四种念佛: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一、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具体念法又分多种,从出声与否而言,有出声念、金刚念(微动口齿,其声在口耳之间)、默念.从摄心方法而言,有计数念,  相似文献   

8.
《中论》和《顺正理论》,分别是中观派与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两派都认为,佛所说的因缘观是非一非异、非生非灭的。基于这样的因缘观,中观派认为一切法本性是空的,而有部却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两者差异的根本,在于是否认为生相是实有的。在《顺正理论》看来,生相是在外缘摄助下启动的“无障胜因”,它是果法的直接内因。它推动果法从未来世进入现在世,从而成为与原有外缘相分离的缘已生法,即外缘与果法有“非一”的关系。但从没有外缘果法不能产生的角度来说,两者有“非异”的关系。相反,由于中观派不承认作为中间环节的生相实有,所以因与果是直接的相互系属的关系。由于系属故相待,所以因果本性皆空。但与《顺正理论》比较后可知,《中论》实际上只指出了因果的一、异关系不能成立,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解决因与果的非一、非异关系,所以才对因缘法作了本性是空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0.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2,(8)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  相似文献   

12.
各位居士发心来这里参加佛七,因缘很殊胜。我本人对各位的精进心、勇猛心、向道心感到非常敬佩。不少居士希望我能经常给大家讲讲佛法,但由于教务工作比较忙,所以各位这种愿望没有能够及时满足,很抱歉。今天已经是佛七第四天了。前几天,明哲法师等已经给各位开示了很多,而且有许多人经常在这里参加佛事活动,经常听各位法师讲法。我今天仅就念佛与修定应注意的问题,根据佛祖的言教,同各位谈一点体会。我们这次举行的是念佛七,严格地说,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大家每天念的回向文中就有“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的话。念佛的人都希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的正定(或禅定)。念佛如果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佛就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是中国佛教流行最广,普教于佛教领域以及在中国社会各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佛家经典,古往今来,下至一般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乃至当世伟人毛泽东都曾屡屡拜读。此经能产生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该经所表述的佛法威力,若论此经功德之大,非我辈凡夫所能概论,正如经中所说:“我著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因此,释边牟尼佛对此经功德也未一一具说,但他终究告诉我们:“一切请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  相似文献   

14.
打七     
“打七”是指在 七天中,集中精力, 克期求证的修行。 修行者为了求得在 短期内得到比较好 的修行成果,常作 限期的修行,在一 定时期内,除了必 要的饮食睡眠之 外,专心致志地修 行。通常大多以七 日为期,称为“打 七”,又称为“结 七”。如果要七天之 内,专修念佛法门 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观音七”;专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为“地藏七”。 “打七”应该是起源于善导的念佛三昧行仪,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指出,念佛三昧,可…  相似文献   

15.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6.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17.
第六章教理教义一、道《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道”字通常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一般的道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部关于《药师经》的佛学专著──《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终得出版问世了。它受到四众弟于及佛学爱好者的欢迎。《药师经法研究》全书共分四辑:七佛药师经释义、七佛药师经师经讲记、七佛药师经法随笔及七佛药师经法杂钞。现已出版的是第一、二辑的合编本。第一辑“释义”是对《药师琉璃光七佛愿功德经》的注释。第二辑“讲记”则是吴立民先生于1992年、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举行药师法会期间(一周)讲药师经的记录(据现场录音整理)。这部书的著述者吴立民先生,号吴明,法名信如…  相似文献   

19.
《心经》     
辛诚 《佛教文化》1993,(1):50-51
新年第一期,本栏目发表了辛诚为《心经》谱写的佛曲。辛诚是上海一位成就卓著的中年作曲家。因为是试写佛曲,他没有用原名。但他是诚心诚意想做好这件事的,故而用了“辛减”这一笔名。这支佛曲已在海外录制了音带,据说效果还很不错。我们发表它是希望读者试着唱唱,提出意见,以使佛曲更趋完善,达到乐供养的目的。最后的咒,一般都按汉字音来念,这实际是不准确的。依照梵语应是Ka tai Ka tai,Ba la Ka tai,Ba la Sao Ka tai, Bao ti Sao Wa Ka。唱时还是按照这个标准更合法度,也更动听。  相似文献   

20.
吴明 《佛教文化》1996,(3):26-29
近日为大众讲《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讲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第十一大愿时,讲到了佛法上对“食”问题的看法和修法,认为药师针对人们饮食、呼吸、睡眠三大生活要素而阐述了色法、息法,心法的法门,教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修药师定。大家很受法益,要我公之于众、我就把讲稿修整了。下,以飨读者。《药师经》原又如卜:“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C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个住安乐,乃至菩提。”这个愿很重要.很大。你看,药师佛发愿,来世我成佛之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