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东南部民间的宗教派别(节译)[德]休伯特·塞维尔特著陈霞译苏为德校本文是为了纪念拉里·汤普森(LarryThompson)而写的,他是研究台湾中国宗教的先驱之一。所以我将从台湾的斋教开始。其中有两个教派起源于大陆东南部,追根溯源,我们将看到那些地...  相似文献   

2.
天地门教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教派。自清初问世以后,三百多年来,一直在民间社会流传,对下层民众的信仰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籍缺乏记载,人们对它的来龙去脉和内中秘密很少了解。本文依据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从组织传承,经卷与教义、仪式、修持,历史作用与现实影响三个方面,对天地门教进行抉原梳理,旨在将这支被历史尘封已久的民间宗教教派昭示于世。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三教及形式丰富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构成了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生活的基本事实。相对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而言,儒、释、道无疑是居于正统、主导和强势的地位,尤其是在儒家伦理教化的背景之下,正统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涵摄力,使得宗教信仰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政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独特生存氛围。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民间教派要获得发展的空间,批判、模仿与价值认同是他们所必然采取的方式。批判是起点,模仿是基础,而价值认同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保证,由此,民间教派与正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尚全 《法音》2010,(7):13-18
<正>就当代台湾的佛教信仰而言,1945年光复后的四五年间是以民间佛教——儒释道杂糅在一起的斋教为主,闽南寺院的五堂功课为辅,慈航法师创办的台湾佛学院为星星之火,并以日本化了的学术佛教为点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曾提出东巴教的"派别"概念,本文认为东巴教没有如其他人为宗教那样的教派和派别,没有东巴自我认同的教派。学者们所说的东巴教的"派系",仅仅是根据其不同特点、民族支系、语言习俗、仪式和各种宗教行为的差异而做的一种分类,不能和基于对教义的不同解释理解、教规的差异等而形成的"教派"等同。东巴教还没有形成教派与它尚未形成系统的教义相关,但东巴教有不同区域和支系的差异和特点,对经典的解读也存在各地的差异,正在产生形成教派的一些因素。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探究,可以探寻各民族民间信仰发展到人为宗教过程中逐渐产生教派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量史料论述了明代中后期明王朝对民间宗教较为宽松的政策与多种民间宗教兴起的关系。由于明政权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民间教派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导致了明末中土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其势汹涌的民间宗教运动,而这场宗教运动基本仅限于信仰层面,没有演化成政治运动或军事运动。  相似文献   

7.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宗教,也是许多地区历史上的传统宗教。苏联解体后,过去信仰其他宗教的许多人转而信仰伊斯兰教,如一些斯拉夫人、犹太人、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和一些偏北地区的居民,使得俄罗斯穆斯林的民族属性和教派呈现出多元性和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台湾在1980年代中期解严前后至今之新兴宗教发展概况.台湾1980年代末期,在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中,建筑在原有民间教派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教义上更强调逻辑性、更重视普遍性救赎概念、对现实日常生活世界加以肯定,以及对个人此世修行所能达成的境界有更高自我期许的各类新兴教团.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教团来回顾台湾新兴教团组织与修行方法上的特征,并由这些新兴宗教形式的变化中,来说明汉人宗教发展内在逻辑的一个变化与当代宗教供需状况的改变,并由此延伸到现代社会世俗化和新兴宗教发展间辩证性关系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1.
明末出现的东大乘教,在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支由王森创立、发轫于北直永平府滦州石佛口的民间宗教教派,不仅以磅礴气势,在民间社会迅猛发展,而且策动、组织、领导了一场震撼朝野的徐鸿儒、于弘志起义;由其衍生的红封教、棒棰会、龙天道、大乘天真圆顿教、大成教等宗支派系更是纵横天下,并在迅速流传过程中,由大乘天真圆顿教传人木人整合、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民间宗教思想理论,引领清代民间宗教信仰运动步入了极度繁盛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12,(9):63-65
浏阳是湖南省宗教工作重点县市之一,宗教信仰具有历史悠久、教派齐全、信徒众多、民间信仰活跃等特点。在市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浏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简称"民宗局")从2003年起主动承担起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依法  相似文献   

13.
《家谱宝卷》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谱宝卷》是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经卷中的稀世珍本,被中外学者所看重。本文对该部宝卷的不同版本、所属教派、问世年代以及形式与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证与论述,并揭示了该部宝卷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发展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对封建社会下层民众信仰世界与世俗斗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2,(9)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我国各宗教一律平等。(3)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宗教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国家政权也不能用来推行或禁止某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无疑,不同的宗教共同体,如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即使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图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作为宗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正日益受到我国宗教界的关注。诚然,民间信仰的规模、影响远不及五大宗教,其信仰和仪式也带有混杂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但其广受民众信仰和拥护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史家通常关注晚清政界精英如何参与民间信仰实践,少有人解析精英自身人际网络中的宗教信仰世界。清代官方文本中对地方信仰、灵媒等的描述通常使用程式化、谴责性的语言,但私人文集中却呈现出与此不同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通过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丰富的奇闻异事,去解读分析俞樾本人的宗教文化观。并尝试解析俞樾对所处宗教环境理解的程度。不难看出,尽管俞樾看待民间宗教习俗受到精英阶层阶级优越感的影响,他仍通过与家中沉浸在民间信仰世界的妇女之间的讨论,对当地民间信仰的概念与做法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梅山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长期传播,形成南岭走廊以梅山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圈。本文通过梅山教文化圈历史文化地理、梅山教文化圈与南岭走廊关系及南岭走廊各族群梅山教信仰的考察,以分析梅山教文化圈的形成及梅山教的特质。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有着广阔地域和多元族群影响的梅山教最具典型性。梅山教从湘中向西南地区辐射并传承至今,说明梅山教是适应南岭走廊文化生态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