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是对美国传统的描写语言学的一场革命,其革命性首先表现在乔姆斯基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他把语言学看成跟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科学一样,可以从假设出发,进行推演并形式化。换句话说,非经验主义是可能的。《句法结构》有一半篇幅用于英语语法的形式化。非经验主义和形式化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首要标志。把句法关系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并以此说明语句的生成是这场革命的又一表现。为了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论证了语法的生成能力,认为应该把语法看成是能生成无限句子的有限规则系统。它以“核心句”为基础,通过转换规则描写和分析不同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分析了以“马尔可夫过程”为基础的通讯理论,认为它只能生成有限状态的语法,而这种“有限状态的语法”不能生成象英语这种语言里含有不连续结构的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基于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语法模式,认为它才能生成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不会生成不舍乎语法的句子。转换语法模式由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三套规则构成。短语结构规则有三种:合并、递归、推导式,其基本形式是x→y。→读作“改写”,这个公式就是将X改写成Y。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是“核心语符列”,不经过转换直接由这种语符列得出的基本句型叫“核心句”。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最后运用语素音位规则得出实际说出的句子。这三套规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因为短语结构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实际上继承了描写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和语素音位的分析.转换是一种创新,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语法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2.
或许人类语言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洪堡的一段论述中,可以概括为:"语言是‘有限方法的无穷应用’"。根据对有限方法的理解,语言学分野为句法主义和词汇主义。沿着这两个路线,语法与语义界面理论形成了两条进路,一条是语言传统下的以句法为中心的句法主义进路,另一条则是逻辑传统下的以词法为中心的词汇主义进路。句法主义进路和词汇主义进路在处理语法与语义不匹配时候采取的策略有差异,句法主义倾向于在语法层次进行更多地抽象,同时通过语法生成过程来解决不匹配问题,而词汇主义则倾向于通过丰富词库和语义本体来解决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析句的目的先搜集大量的言语材料,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是研究语言组词成句规律的最古老的方法,也是现在仍然继续使用并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假设我们对研究的语言的句法规律一无所知,纯粹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从言语材料中发现语言的规律。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讲,我们不但能够发现语言的表层的结构规律,而且可以透过表层,探讨表层的句法结构和深层的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从深层语义结构到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转换生成关系。例如,我们可以从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4.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内容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法来表现,而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充分地观察、描述和解释语言事实。本文试从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形成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三个平面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井世洁 《心理科学》2001,24(4):468-470
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及其解决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句法歧义解决的研究受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影响,强调句法及句子意义的建构性特征,而忽视了词汇所携带信息及语境对句子加工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的神经网络观使人们认识到句法歧义解决的限制满足性质,导致句法歧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服务于英文法律语言处理的类型逻辑与范畴语法。首先,分析并总结英文法律语言主要的句法特征,由此提出刻画这些特征的类型逻辑与对应的范畴语法。同时,证明了本文所关注的类型逻辑是可判定的且其对应的范畴语法是上下文无关的。本文研究结果为英文法律语言自动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句子的结构一般指句子的语法结构。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指句子中各种造句规则的总合;狭义的指句子中的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中,主要从句子的逻辑和语法两个方面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1、句子的逻辑分析句法中的“逻辑”与逻辑学中的“逻辑”,生活中的“逻辑”是不同的概念。逻辑学中的“逻辑”指思维的规律性,生活中的“逻辑”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音乐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交流系统。与语言一样, 音符的排列和组织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句法规则之上。尽管现有研究发现听众具有感知音乐句法的能力, 音乐句法加工的认知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仍不清楚。基于此, 拟深入探究预期和整合在音乐音高句法加工中的作用, 以及音乐层级结构和时间结构对音高句法加工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揭示音乐句法加工的本质, 为音乐和语言的比较以及探索人类更一般的交流机制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类型逻辑语法(Type Logical Grammar)是经典范畴语法(Basic Categorial Grammar)的一个现代版本,是范畴语法与类型逻辑语义学联姻的产物。利用加贝(D.Gabbay)[1]给出的加标演绎表述,类型逻辑语法实现了句法生成和语义组合的并行推演,句法生成基于Lambek演算提供的范畴运算,而语义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12.
实验采用眼动技术实时考察了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句法预测效应和并列句的结构表征特点。眼动数据分析发现:(1)有无句法预测没有明显影响名词短语区域的加工, 不同眼动指标差异不显著; (2)有无句法预测显著影响被试对包含暂时局部歧义的关键区和具有解歧作用的关键后区域的阅读理解, 首次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第一遍回视率明显减少。眼动研究表明, 暂时局部歧义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句法预测效应, 有句法预测降低了局部歧义区域和解歧区域早期和晚期加工的难度; 和英语的短语并列优先法则不同, 汉语并列句子的结构表征出现分离现象, 即短语并列和句子并列。  相似文献   

13.
短语作为备用单位,是小于句子大于词的独立的语言单位,但作为使用单位,进入句子或组成较复杂的短语时,却相当于一个词,与词的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因此,短语一般都具有词类的属性。例如: ①小英买了一支圆珠笔。例①“小英”是一个词,充当句子的主语,“买了一支圆珠笔”是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这时,短语和词一样作句子的某个结构成分,反映出短语的词类属性。  相似文献   

14.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思维规律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逻辑和语法毕竟是两门科学。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的结构规律的,它主要讲各级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汉语是非形态的语言,它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词或词组组合成句,单句和单句组合成复句,几个句子又组合成句群)不是依靠  相似文献   

15.
已有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研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被试在不同指导语诱发下究竟形成了什么样的知识表征?实验借助结构知识的测量方式, 采用记忆和规则探索两种指导语, 考察了两组被试所获得的深层知识表征(结构知识)。结果发现:(1)在记忆指导语条件下, 被试获得了语法规则; (2)直觉在记忆指导语条件下贡献突出, 表现出特异性。该结果表明记忆指导语引发了被试基于直觉区分人工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音乐中短语边界的认知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语言和音乐中有关短语边界加工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语言中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进行的众多研究表明,口语中的语调短语边界和阅读中的逗号都能诱发中止正漂移(CPS)这种反映语调短语中止的ERP成分。然后介绍了近期关于音乐短语结构的一系列ERP和事件相关磁场(ERF)研究,结果发现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音乐CPS都能够稳定产生。最后,对今后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认知加工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语法启动与言语产生中的语法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语法启动研究的总结,对言语产生过程中语法编码过程进行了研究,说明了Pickering和Branigan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言语产生中语法加工的过程。尤其是在产生大于一个词汇的短语或句子时,存在词条层关联节点的激活。关联节点可以编码语法规则,与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法加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人工语法范式,并引入迁移任务探讨在记忆和规则探索两种指导语条件下,被试所习得的究竟是规则还是组块?同时采用结构知识主观测量的方法,对内隐学习习得知识的无意识性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记忆指导语条件下的被试能成功区分合法串和非法串,即出现语法学习效应,但规则探索指导语条件下的被试并没有表现出语法或组块学习效应,结构知识的主观测量发现这种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主要来自无意识结构知识的贡献;在迁移研究中发现附带学习组和有意学习组均在迁移任务上表现出语法学习效应,这表明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所获得的语法规则是抽象的和可迁移的。  相似文献   

20.
句子加工领域内, 主、宾关系从句加工不对称性效应是诸多语种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对主、宾关系从句加工不对称性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①从成人语言、儿童语言和失语症患者三个领域并结合印欧语系和非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征, 详细分析了该效应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②主、宾关系从句加工不对称性效应的理论解释:句法角色理论、“填充语-空位”依附理论、积极填充策略、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理论和干扰相似性理论; ③与主、宾关系从句加工不对称性效应有关的脑电成分及相应的脑区激活模式的分析。最后, 在对已有理论评价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标记浮动”句子加工理论模型, 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