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1年5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的情况,已在本刊第六期上予以报导。我们认为,结合现代科学新成就研究认识论,既是哲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摆在广大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们摘要发表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供同志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1年5、6月,我们在上海、大连召开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座谈会。11月中旬,我们在北京再次就这个问题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对如何认识智能机器给人类认识带来的新特点,以及认识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现将这次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予以发表,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5月20日至2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在上海召开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就如何以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思想活跃,气氛热烈。参加座谈会的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情报研究所、上海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单位的部分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共20余人。  相似文献   

4.
这是王海山同志在1981年11月18日—19日于北京召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座谈会上的发言,现予补发。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关于认识论去向的讨论中,有两种意见值得重视。一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奎因提出的认识论科学化趋向。他认为,认识论应成为专门研究认知过程、规律、方式的自然科学。二是当代西德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认识论扩大化倾向。他认为,认识论要与整个人类文化融合。从理论体系上说,中国当代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有直接联系,其发展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继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以此为基础,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研究成果,突破认识论即知识论的陈见,使认识论研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各方面联系起来,在理论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二,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准确了解现代自然科学对认知过程、思维机制、智能模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注意吸取脑科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与第N代计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既向哲学提出了挑战,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前提。现在,加强哲学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数学的研究,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宇宙论、生物工程、人工智能以及现代心理学等,已经是不能拖延的问题了。 人工智能的研究,对哲学认识论有着重大意义。已经出现的人工智能为哲学认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模型和方法;反过来,由于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的成果,必将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思维科学。因此,应当把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同对思维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当前,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的研究。 为此,本刊决定开辟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这个专栏,热诚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为本刊撰稿。  相似文献   

7.
1981年6月11日至12日,大连工学院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和《哲学研究》编辑部在大连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专题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除了大连工学院外,还有辽宁师范学院、大连铁道学院、大连医学会、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的自然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20多人。 恩格斯曾经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认识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们广大哲学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读了张巨青同志主编的、由十四所大学的专家集体撰写的《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颇有感触,现发表几点零碎的想法。 尊重自然科学本身的历史和逻辑 《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并不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去注解哲学认识的一些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是一个古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为她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此对认识论的研究踏上了科学、正确的道路。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日渐高涨的呼声是:把价值观引入认识论的研究中。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必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湘潭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和桂林医专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桂林陆军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讨论会,于6月2日至10日在桂林举行。全国各地八十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部分代表是中青年哲学工作者。会议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武汉大学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编辑部等十个单位联合发起的“现代认识论研讨会”,于1988年12月20日至25日在厦门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认识论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会集一堂,回顾和总结了1978年以来我国认识论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和透视了十年来认识论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年会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两个文明建设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18日至22日召开,会员代表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认识论问题。省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认识论研究的十个发展趋势和问题。围绕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就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5.
11月18日至19日,本刊编辑部邀请京、沪和大连一些单位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十八人,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认识沦和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中的认识论问题。 本刊去年第9期发表的曹伯言、周文彬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一文,提出了“人工认识主体”的概念,在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年第4期发  相似文献   

16.
现代认识论研讨会于1988年12月20至25日在厦门市举行。会议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武汉大学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心、福建省社科院、厦门大学哲学系等十多个单位联合发起。与会代表70余人,提供论文40余篇。会议围绕当代认识论发展的趋势、认识论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思维的微观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当代认识论发展的趋势什么是现代认识论?过去的认识论研究工作有什么缺陷?当代认识论的发展趋势有什么具体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同志发表了意见。有的同志认为,以往认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可以概括为六种分离:(1)认识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分离;(2)主客体相分离(忽视了主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3)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十月六日,全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座谈会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大学哲学系、西南师范学院政教系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哲学研究工作者、理论教育工作者和自然科学理论工作者八十多人。会议历时十天,与会者着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开的生动活拨,自由讨论的空气浓厚,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会议。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是放在我们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我们发表孔阶平同志今年10月在一次认识论座谈会上的一个发言提纲——《略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象、结构和体系》,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皮亚杰图式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往往被人们忽视:其一是关于认识的自然科学研究;其二是关于认识的个体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83年9月26日至同年10月25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王成艺社 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人学初探叶舒宪陕西师大学 报1983年第s期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苏〕纳尔 斯基文摘1983年第8期马克思的认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认识论 〔美〕·D鲁宾斯坦国外社会科学1983 年第8期略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与黄坍森同志 商榷曹天予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局限性辛望旦哲 学研究1983年第8期马克思著作中的人的问题〔苏〕H·别列 日诺伊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9 期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