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开展对于认识本质的讨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说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有的说是建构,有的说是重构,有的说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等等,其说不一。这里仅就认识的本质是不是选择的问题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并非主体与客体简单的二项式构成和直接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中介三大要素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显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只能存在于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撇开其中任何一项,要真实地、完整地把握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认识中介的研究。什么是认识中介?其内涵规定和外延结构怎样?这需要从一般的中介概念谈起。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普遍联系的形式却是千差  相似文献   

4.
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意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事实证明,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实践基础上,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人的反映活动受主体作用的影响。那么,这种主体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迄今对人脑具体活动机制和过程的了解还很有限,由于意识不能简单地还原为  相似文献   

5.
一辯証唯物主义認为客观世界是充滿着內在矛盾的,不认识事物的內在矛盾运动,就不可能認識它的运动規律,因为規律是反映事物的內在矛盾的?杂诮浖靡幝傻难芯?也完全应該是这样说。經济規律反映經济过程中的內在矛盾,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經济規律呢?这种矛盾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还是在發展途中才产生的呢?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解答这一問題的鑰匙。毛主席把矛盾的普遍性概括为两方面;(一)矛盾存  相似文献   

6.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通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了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其他相关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和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 (一) 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所以讨论非特有矛盾须从同一性开始。本质规定中具有共同前提、共同基础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例如男孩与女孩,男孩是尚  相似文献   

7.
马书珂、支继军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吗?》(见《国內哲学动态》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不能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说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从认识的方法和秩序来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又各有其特点。每一事物的內部,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也包含矛盾的特殊性,是一般和特殊的对立统一。人们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认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许多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新的认识论定义应当是:“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王振武:《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我们认为,用“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定义人的认识,尽管揭示了认识的部分特性,但却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际上就包含有主体在进行认识时对事物的选择这层意思。能动的反映论是对认识的科学说明。本文拟主要根据心理学过去和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作一些具体分析,试图说明以“选择”定义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类实践-认识的日益拓展和深化,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由此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人类认识进行深刻反思。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从本质上受到来自当代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挑战。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揭示了人类认识及其过程的本质,它与迄今为止科学所描述的认识过程的微观机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一文(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客观存在着的万千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所以说事物即矛盾。事物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中,转化是一个关节点。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就是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反映了事物性质的变化。 矛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对矛盾转化条件的研究,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控制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变革客体的过程中,利用具体的指挥和协调机制实现自身预期目的的活动。从这一含义可以明显看出,控制既然是主体的有目的的活动,那么,它自然就体现和反映了主体的能动性。首先,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中,控制是主体能动地协调自身的内部状况以及  相似文献   

12.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通过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由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辩证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就本来的意义讲,是研究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事物的本质只是对于人的思维而言具有意义。事物的本质自身在人的思维中表现为思维的活动或概念的活动。思维活动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中,事物的本质在永不停歇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着永不停歇的自我运动或自我否定。辩证法即是这种运动本身也是认识这种运动本身的方法。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常常表现为辩证统一的两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方式有助于辩证法的发展,但并不能代替辩证法,辩证法居于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认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选择,并讨论了选择的一般性质和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拟把选择机制置于认识过程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来考察,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主客体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人的认识系统是怎样选出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所需要的客体信息,过滤掉某一阶段所不需  相似文献   

16.
范英 《现代哲学》2000,(4):75-80
创建新世纪真善美会涉及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但重点还在于对规律性的认识方面。规律既是事物内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又是该事物与他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质。对真善美在新世纪基本的创建规律的初步认识,粗略地可分为如下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17.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18.
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道群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2,25(5):628-629
“本质论”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可以界定和被发现的,它们内在于事物之中,并且可用来解释事物如何反应(行动)。本质论的观点反映在人格研究中,便是认为要从纷繁复杂、稍逊即逝的表面行为背后寻找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的深层人格“实体”或“本质”。这个人格“本质”内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20.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