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美国次贷危机中道德缺失的基本特点和伦理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中道德缺失的基本特点是:道德责任感差,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过度自利;次贷危机的伦理救援措施,即坚持金融道德教育,重建以信任为核心的金融伦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建立道德董事会,实施道德性激励机制和管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道德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旭斌 《学海》2004,(4):183-186
危机管理应以法治之 ,而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法律制度是依法管理危机的前提。本文在分析我国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健全危机管理专门法律法规、强化危机管理执法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考察了7、9、11岁小学儿童对陌生人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以及信任方的信任倾向和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儿童信任判断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7、9、11岁小学儿童基于面孔对陌生他人进行的信任判断中,9、11岁儿童的信任水平要高于7岁儿童;(2)在信任判断中,陌生交往者的面孔可信度对7、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判断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具有不可信面孔的陌生人,儿童更愿意相信具有可信面孔的陌生人;此外,信任倾向对于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则存在一定的年龄间差异,7岁儿童的信任倾向对信任判断无影响,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倾向正向预测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即相对于信任倾向低的儿童,信任倾向高的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也越高;(3)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小学儿童信任判断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儿童自身的信任倾向的影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陌生人,小学儿童主要依据被信任方相关的可信特征线索做出相应的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5.
个体危机干预中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中,个体危机干预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个体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治疗,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对干预对象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问题尚未形成相应的伦理规范。为促进危机干预工作的健康发展,对这两个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加以讨论,尝试提出一些能够指导个体危机干预工作实践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学是否存在危机这个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存在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心理学发展不存在危机,并各自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论证。鉴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应探索更科学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2,(10):31-3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意识形态已越来越功利,将金钱视为追求的中心。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功利自然成为潜在目的。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教会受到潜移默化,产生以"得"为先、以"量"为重、以"果效"为目标等功利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8.
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建新  张妙清  梁觉 《心理学报》2000,32(3):311-3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殊化信任以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223名工人被试平均年龄24岁。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拟合指标十分理想。三种交往情景下的人际信任路径模型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1)殊化信任在所有情景下对信任行为都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2)泛化信任则只在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才起作用;(3)与目标人物的关系越疏远,对他们作出信任行为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也越多。  相似文献   

9.
研究儿童成长与行为的外国专家珍·福尔,为家长们提供了让孩子安全接触陌生人的几种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孩子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对他们而言,绝大多数人是陌生人。若你的孩子丢失、受到惊吓或是受伤,多数时候只有陌生人才会给他们提供帮助。所以,要鼓励孩子多与陌生人交往,这样,当孩子遇到麻烦时才会有信心向陌生人寻求帮助。从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坏人的诱骗,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机会增强自己对陌生人的判断能力。因此,最好多和他们一起与陌生人打交道,当你与孩子一起和陌生人交谈时,孩子就会学到哪些人是可以与之…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心理危机,几乎都是从危机当中成长起来的。那究竟什么是心理危机,哀伤与危机存在怎样的关系,遭遇突然的心理危机后会出现什么应激反应,又该怎样处理心理危机、进行危机干预?本文结合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总结参加5.12汶川地震后心理救援的亲身体验.概括介绍了对灾民实施个案访谈、集体辅导等心理援助的方式与成效,提出“灾难之后人的尊严和信心就是自愈的力量”,“灾难是可以成为知识被纳入个体经验的”,“组合并优化新的人际关系,帮助个体确立恰当的目标,引导正确归因,是灾后心理常态重建的良好策略”等论据,最终得出“处理得当,危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的鲜明论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伦理学家的麦金太尔,一直以来都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理论研究与现实状况:本文正是对其在道德危机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梳理,对其关于当今全球性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重建进行了归纳与概括,  相似文献   

13.
社会焦虑与危机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社会焦虑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危机后果,从积极的角度予以心理干预,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行为合理化,并指出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本质上是关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准则、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的制度建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权衡在危机状态下政府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既保持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的合理性,又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核心文化观念的丧失和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齐美尔通过对都市生活景观中日常生活与微观视域的描写、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已全面渗透与深层爆破.面对着现代社会所生成的现代性危机与全面异化,齐美尔力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回归与审美生活化的双重救赎和双重变奏予以克服.如果说宗教回归更多的是从信仰的神圣之维,那么审美则更多的是从感官的现实之维来克服现代性危机.虽就总体而言,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救赎充满着虚假性,并笼罩着浓重的虚幻乌托邦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对现代性危机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某种典型范式,这种典型范式构成了20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回应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平  郑建君 《心理学报》2009,41(6):481-491
为探究情绪在危机情境下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影片诱发实验情绪,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了以情绪变量为主导、包括性别和任务难度等在内的相关因素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显著增长,且性别与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交互作用;(2)在危机情境下,男性的产生新方案率明显高于女性;(3)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4)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对广州市初高中学生共795名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1)社会支持、问题解决、幻想、发泄、退避、忍耐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预测作用;主观支持、问题解决、退避对自我压弹力有显著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在自我压弹力、危机脆弱性上的主效应显著.结论:中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预防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灾后儿童心理创伤及危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后,幸存下来的儿童可能比成人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大,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进行灾后心灵的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儿童心理创伤反应、危机、危机干预、展开,针对儿童较成人的特殊性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只信任亲近的人,不信任陌生人,即差别信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共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研究通过3个涉及信任游戏的实验来考察共情与差别信任的关系。在实验1中,对虚拟人物表现更高共情水平的被试更少受到关系距离的影响。在实验2、3中,被试的共情水平通过文章、图片记忆任务来操纵,两个实验都发现共情组比控制组表现更低的差别信任。实验结果表明,诱发共情能增强个体对陌生人的信任,进而减少差别信任。  相似文献   

20.
"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虽非核心问题,但并未被完全忽略,对它的回应主要体现为常识道德中的"好人"观念。"好人"指向的是不具有任何特殊义务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交往的伦理状态,其精义不在于"老吾老""幼吾幼",而在于"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其间"推己及人"的过程正是"好人"成为"好人"的关键。在私人交往、职业交往与公民交往尚未获得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好人"观念构成了对陌生人交往一种总体性的伦理指导。它与"好心""好事""好报"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相融洽的观念群,从而使自身得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双重支撑,在总体上提供了对"陌生人问题"的一种可能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