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代表,佛道交涉的现象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存在。东汉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便是较早的例子。此后无论是僧道相互攻讦的记录,或是文人比较三教的论述,都反映出该现象为中国社会所熟知。作为现代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佛道交涉与佛道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佛教在跨越亚洲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道教如何在与佛教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佛道交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明时代的儒学,其实是以原始儒学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儒、道、佛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大致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儒、道、佛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博大、刚健有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刚健崇高、雄浑博大之美。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自然朴素、冲淡虚静之美。佛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宁静清净,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空灵幽静、清净淡远之美。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华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宗教性文化.文化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华文化是文化大发展的主要基础和资源.为此,要振兴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首先需要对其精神内涵、价值、功能等做出全面客观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僧人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诠释是佛道交涉中的重要内容。"逍遥"在格义的语境下是被理解为佛教的价值旨趣的。而随着僧人对格义弊端的反思及佛道论衡的深入,僧人十分重视分判佛道之异,反对简单地混同庄子逍遥与佛教解脱。当三教会通渐成趋势之后,僧人们从更深入的层面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并立足于佛教立场对逍遥思想予以重新定位和解释。由于宗派的不同,各家对逍遥思想的解释也不甚相同,如华严宗的德清会把逍遥境界解释为初禅天之乐,而禅宗的道盛仍会直接用"逍遥"表达佛教旨归;不过他们之间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会认为只有破除"我执"才能实现逍遥。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张商英当理学兴起之时,回应欧阳修、二程的批佛言论,主张儒释道三教融合、鼎足而立,不可缺一。认为三教均有补于治世。一定程度地看到儒家治世思想之流弊,提倡以佛法、道书济儒教之穷。从他一再把儒学称之为"吾儒"、"吾教"而言,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儒为主来调和儒佛、融合三教的。  相似文献   

7.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7月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主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界水陆大醮法会"启坛仪式。仪式于上午10点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举行,首先由张继禹副会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汤伟奇主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住持上香礼拜,接着由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为金龙点睛,最后张继禹副会长、汤伟奇主席和刘松飞住持分别致辞。张继禹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四地道教界联合举办法会,有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传承,体现了道教贵德尊道、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2)
<正>"顺世论(Lokayatik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最另类的一个派别,佛教称之为"顺世外道"。所谓"外道"就是在佛道之外另立他道而行。佛教对于外道一定要不遗余力予以破斥,因为不行佛道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这关系到每个众生的生死大事,自然马虎不得。顺世论既然在佛道外而行,那么佛教对它的批判也就不会手下留情。顺世论的经典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幸运  相似文献   

10.
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此一格局的形成,在于儒佛道三教都能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都在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三教在心性论上有一致之处,又能够在辩论争衡中一则相互取长补短,一则加深自我反省,实际上促进了三教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12.
正举行这次方丈升座典礼,是中国道教协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道风建设、规范教制传承的重要举措,具有承续道统、教化信众、淳化世风的重要意义。一湖南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之一。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南岳,至今已有1700多年。一千多年来,道教与南岳祭祀文化、佛教文化、湖湘文化等相交相融、和谐共进,南岳衡山因此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3.
柳华阳传承了伍守阳"仙佛合宗"的思想,并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在<慧命经>一书中,他在佛言道,在道言佛,佛道双融,以不同于前人的简易之语,晓畅明白地揭示佛道双摄、"性命双修"的"慧命之道",阐释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佛道一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佛、道、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宗教精神为“体”,书法为“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古今书法,是以灵性、美学性、音乐性、功夫性、文史性这五种属性和合而成,从而暗合佛道精神之道体的。宗教与书法,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来的两个“好兄弟”,数千年来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16.
汉明帝时无佛道角力事──《佛道交涉史论要》之一节李养正继梁代释僧(公元445—518年)辑录《弘明集》之后,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又辑录《广弘明集》。在《广弘明集》卷一所收载的、道宣自辑的《归正篇》篇首,道宣撰《序》述其辑书的目的就在于伸...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体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思维的成就体现在"道"中。"道"是万物的本体,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即是"道"。中国画就是孕育在这样一个大文化氛围中。因此,道、儒、佛长久以来主导着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