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昕 《美与时代》2013,(11):91-92
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差,缺乏规模化经验的资金和经验,农民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要得到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农民的问题得到解决,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信贷领域对三农的扶持,主要表现为对农民的扶持。信贷对三农的投入是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信贷领域发展的自身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规划文件,蕴含着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是在合作化高潮基础上制定的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和计划体系之中的重要步骤。这种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包括三方面:1.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2.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全面治理;3.农民生活方式的改进。毛泽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质在于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农村的属地全面治理,《纲要》的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目标、途径和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1)
银保合作创新模式为破解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双重约束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着重分析江苏省银保互动模式下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政策协调机制,并运用logistic模型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的响应条件。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响应意愿普遍较高,这是因为其家庭年收入较少,资金需求"小而分散",风险防范意识较强,对银保互动模式的认可度较高。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约束,银行和保险公司缺乏主动宣传积极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等局限性会阻碍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开展和推广。据此,本文提出加快建设贷款征信系统、加大银保产品宣传力度、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以及扩大银保合作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3):91-99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128家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到的数据,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银行异质性和贷款技术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总体上企业信贷可得性较低,企业融资难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贷款技术是影响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关键因素,银行异质性通过贷款技术作用于企业信贷可得性。其中,抵押型贷款技术和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信用等级型贷款技术和关系型贷款技术有利于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的提高,担保型贷款技术和质押型贷款技术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合力,企业要自觉自律加强自身的财务和信用的合规性、政府要加强和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和征信信用环境支持和建设、各类商业银行要开发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文化现代化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修正主义、改良主义往往认为,因为农民数量较多,东方国家只能效仿西欧的现代社会发展,走资本主义道路。列宁则认为,东方国家的现代社会发展,唯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够真正保障俄国农民的利益,塑造、引导、提升俄国农民的文化,进一步促进俄国的现代社会发展。列宁认为,农民的文化现代化关涉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存亡,必须在经济基础、党的领导和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提升农民文化,才能在社会主义政权的领导下"成为现代",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土改的完成,新解放区乡村社会经历了从革命到生产的艰难转向,体现了中共意欲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决心。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国家除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外,还通过适度提倡借贷、提供国家贷款、号召生产自救、引导斗争"果实"倾向生产等举措,试图恢复乡村社会农业生产的活力。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方针的确立,既是中央政策变动的结果,也是乡村社会传统惯习的力量。经由乡村传统恢复与国家政策调适的合力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成效明显。只是在发展之路上,使用的仍是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敏 《学海》2006,(4):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性的战略决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他对农民阶级的重视和他所开拓的工农联盟道路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充分借鉴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成功经验,是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前提。今天,我们仍必须坚持走工农联盟的道路,并且把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农村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发展,是我国电视体制格局中相当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近年来,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电视频道专业化浪潮中出现了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点,以农民和农村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以服务农业为目标的农村电视频道.这一以"农村"来命名的电视频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农村电视频道的创办不仅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标志着农村媒介文化的逐渐兴起,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5,(5):168-173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共"三农"战略是实现其国家建设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战略主题随着国家建设使命的转换而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战略主题是农民,以服从于政权建设,农民主体性有限提升;建国后前三十年,"三农"战略主题是农业,以服从工业建设,农民主体性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战略主题逐渐从农业转向农村,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民主体性起伏不定。在当下城镇化的强势话语下,新农村建设有沦为"表达现实"之虞。理想的"三农"战略规划应当是体现新农民主体性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第一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表现时代的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第二 ,文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第三 ,文艺现代化得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第四 ,文艺现代化要全面发挥文艺的多种作用。第五 ,文艺现代化要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邓小平既要文艺的现代化也要文艺的民族化 ,而且把两者统一在一起。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和文艺民族化相统一的思想 ,解决了“五四”以来 80多年间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文艺现代化 ,还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市场导向的观点出发,分析、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加强农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既是农业、农村经济在市场导向下,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面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而且涉及国家行政经济技术管理部门,深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因此,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要以认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政策法规体系。并针对当前农村情况,明确提出当前加强农村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应重点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 如何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这是举国上下一致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农业现代化中的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大农民群众能否拥有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话语权直接影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结果."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与之相适应的农村话语权体系应是政府话语与农民群众民主话语衡平型话语体系,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没有话语权,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拥有强势话语,或曰"话语霸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偉大的农业国家,在全国6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5亿多,占全国人口的絕大多数。直到目前为止,我国人民的穿衣吃飯問题主要是靠农业生产来解决的。农业发展的快慢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而且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能否迅速建成。农业在我国国民經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解放以後我国农业的伟大成就解放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旧中国农业貧困落后的面貌逐漸在改变着,現在我国农业上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农业的偉大成就,首先表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全国土改完成以后,党就引导农民逐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提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福建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五大宗教俱全,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在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带来新机遇,呼唤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新发展;农地使用权流转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功能保障.本文在阐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戴木才  彭隆辉 《哲学动态》2023,(7):5-13+125-1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概念。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次阐发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是“走自己的路”,其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结构要素体现为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战略目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之年。新年伊始,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讲授"第一课",强调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20.
从卫兵 《学海》2006,(6):140-145
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19世纪80年代中期张謇在家乡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则标志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韧。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全面兴办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探讨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们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