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同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都有阐发。《论语》中提出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对"和同之辩"的发展,不仅代表了孔子的理想,也是"和同之辩"的正解,即肯定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和"),反对不顾事物之间差异的强行统一("同")。在此,"和"的价值被肯定,而与之对立的"同"则被摒弃。但是,由于"和"的逻辑是在尊重复数他者的前提下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故"和同"本身又可看作一个新的概念即"由和而同"。在这个层面还有"剸同"和"齐同"。"剸同""齐同"虽与"和同"不同,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类同和强同,但都是"同"的子概念。"剸同"与"和同"不同具有对抗性,"齐同"则因具有化解二者紧张的性质而具有过渡性。因此,"齐同""剸同""和同"就构成了"和同之辩"中与"同"相互关联的三种理路。最终,共同体的未来需要通过"和而不同"的逻辑,使"和同世界"成为"和合世界"。  相似文献   

2.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也是其核心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是齐一的,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以前解"齐物"多在"通"上着眼,本文则进一步从"和"的角度挖掘其深意,认为"和"是理解"通"而达致"齐(物)"旨趣的重要方式和功夫。"和"是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融合、包涵,如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说,故在这一点上"和"与"通"是一致的。本文认为,在《齐物论》中,"和"主要有三义:一为涵纳、融汇;二为调剂、均平;三为休止、超越。因此,"和"不仅是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的新的切入点,也具有与现代生态文明相通的独特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和庄子都讨论过"指非指"的命题,后世高僧也参与论析,使"非指"之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涉及道家、形名家和佛家的著名公案。然而,三家的讨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公孙龙侧重于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概念,深化了对于概念内涵的思考,但概念使用不严密;庄子在道家境界论的语境下的讨论"非指",从道论的立场出发,主张万物一体,超越了对事物差异性的分别;憨山德清立足于佛教修养论对《庄子》进行解读。德清强调"我见"、"我执"是纷争和是非的根源,以"物论"之齐解释"齐物"之论,将庄子的"非指"之辩落实为非辩之辩,固然揭示了道家之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修养论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6.
吴沁芳 《哲学动态》2007,(10):36-41
利益分配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在当今中国社会里,利益分配差异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扩大着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并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正问题。“和而不同”作为一个既具深厚传统意蕴、又具强烈现代意义的价值理念,与当今中国多元差异而又寻求和谐统一的社会诉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面对中国目前由于利益分配差距而呈现的种种社会不公状况,在努力建构一种适合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正观时,“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可以提供一种正确的思想理路。一正视多样差异的利益分配现状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无处不在。而在多样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我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外,还应该包含人的自我和谐这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并且为理论界长期关注。这种分裂和矛盾在我国的现阶段又有其特殊表现。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面对现阶段还存在“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现实,追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求在当前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的方式,使人的自我不断趋向统一、完整、和谐,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一自从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就开始有了人的自我分化乃至自我矛盾,这种分…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中齐物与物物的主张,表面看来形成一对矛盾:一方面,强调齐物似乎有将人淹没于物中的倾向;另一方面,主张物物又使人脱离和超拔于物的层面。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这对矛盾其实是可以自行化解的,庄子的齐物主张正是为了达成物物的目的。从齐物到物物,正是庄子哲学理论以人之主体性为线索的逻辑展开。但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是价值维度上的主体性,具有非实体化的性质,不同于现当代哲学所批判的实体化的主体性,不会导致"唯我独尊"的主体性霸权。  相似文献   

10.
道家因其哲学思维的超越性,使其在君民关系上的看法显得冷静而理性,如:1.立君为民。在君民关系上,老子主张民"自为""自化",庄子强调"莫若无为",方可以寄托于天下。2.富民、爱民。如老子多有从民的立场批评君、要求"贵民"的言论。3.依道使民。道家主张按每个人的自然天性实行社会分工,做到物尽其性、事少而功多。4.将治国与治身结合起来,强调治国如治身。道家的治身更多取譬自然身体,而不是像儒家的修身那样着眼修养心性。道家这种崇尚自然无为、顺性利物、清静怀柔的思想理念,不乏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对庄子哲学的解读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庄子解决了老子哲学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将道家哲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方氏观之,庄子哲学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对"无"的再诠释,通过齐物、无待以及"双回向"等具体理论的落实以实现人格的超升与价值的实现。此外,方东美对"齐物"的现代诠释也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主旋律中,内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可以归结为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和谐精神"。"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而人文奥运的灵魂就是和谐精神。和谐、合力、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阴阳观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沿袭前代《老子》传统,推崇"阴";又表现了汉时的倾向,崇尚"阳"。笔者结合了它此前的相关文献,发现在这一表层矛盾的背后,其阴阳观有内在的统一:在所指为事物运行和行为模式时,书中推崇无为、安静、柔和等"阴"的模式,排斥有为、躁动、强梁等"阳"的模式;而在所指为事物自身时,书中则尊崇精神、气等"阳"之物,排斥情、死体等"阴"之物。这一阴阳观的复杂和矛盾之处在于,它综合了此前《黄帝四经》《春秋繁露》《淮南子》中的不同阴阳观以及与阴阳相似的成对概念。由此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道家和儒家各自阴阳观、"天""道"关系和道家道教历史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行仁之方",它一方面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平等互利中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不要以己之意志强加于他人。因为在这一道德准则中蕴含着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及其不可侵夺的独立意志的思想,所以它又与儒家所主张的"和而不同"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主张的"振兴中华"与"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可谓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合法反对"与"和而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伦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制度伦理是现代政治制度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多党竞争轮替制度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是"合法反对",而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取向.两大政党制度伦理既有共同体现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一致性,又有因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它们都以遵守宪法为根本前提,但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伦理还体现为负责地竞争、有效地反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以团结合作为政治理念,以稳定和谐为价值追求,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的公平正义与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对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伦理的超越,也是我国政党制度伦理先进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了。不同,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过,我想追寻的是,人与人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上来分析,我认为差异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  相似文献   

19.
奂平清 《学海》2014,(4):24-32
受多元文化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费孝通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的思想和理论,人们有许多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如强调"多元"、差异或"不同",而忽略其理论中"一体"与"和"的方面,这种误解与曲解,不仅造成认识与理论上的混乱,对现实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也有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些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加以厘清和批判,以促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精神的崇高境界,关键在一个"和"字,用孔子的话说,那即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是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平衡。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追求精神的平和冲淡,不偏不倚,这使得中国人不具攻击性,有一种和平的性格。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性格,对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