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在学术界,《易林》是一部颇有争议的易学著作。或对其作者产生怀疑,或以为它“离经叛道”,背离易学,因而对其蕴含的思想作深入剖析者甚少。鉴此,本文除了就《易林》作者提出自己看法外,着重阐发了《易林》的神仙思想(前人均未涉及这方面)...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3.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近期出版的上海社科院院刊《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发表了著名古文论家、诗评家陈良运教授的《论(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一文。作者指出:《易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占卜书。明代中叶以后虽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诗人,开始注...  相似文献   

4.
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命题,是解读汉代象数易学《焦氏易林》背后的义理的一把钥匙。《焦氏易林》爻辞引史涉及到《左传》、《史记》等秦汉多部著作,乱世强弱的更迭和祸患无常的个体人生相交织,凸显出鲜明的变革主题与忧患意识。践履中正的治世持盈之术和以德、礼防患相交融是儒家价值使然。合规律性体现在引史合乎《焦氏易林》爻辞编撰体制,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合目的性则在于引史合乎《焦氏易林》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周易尚氏学》是尚秉和先生的重要著作。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其主要著作除《周易尚氏学》之外,还有《周易吉筮考》、《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易说评议》等。尚先生的弟子黄寿棋,字之六,号六庵,著有《易学群书平议》、《群经要略》、《周易译注》、《六庵诗选》等。黄寿棋先生1929年至1935年在北平中国大学师事尚先生。师生相遇,知爱莫逆。黄先生刻苦钻研易学,成为尚氏易学的传人。黄寿棋先生辞世已有八载,近日笔者细读其《周易尚氏学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深感获益匪浅。为了让易…  相似文献   

6.
尚秉和是我国上世纪易学泰斗,其身后留下的《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系列易著,至今仍是学人治易的重要参考书。为了帮助今人了解尚氏其人其作,本文对尚氏生平行状及其易学思想作一番全面、深入的探考。  相似文献   

7.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8.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9.
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全书58.6万字,734页。本书为“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焦氏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作的一部占卜书,也是一部四言诗集,本书即为作者对《焦氏易林》作诗学解读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  相似文献   

10.
京房是西汉易学界以身殉其学说的英雄,他的“浊政”——“灾异”因果关系学说,得自焦延寿传授并多有发挥,成为有汉一代著名的“京氏学”。本文重点论述焦、京师生传承关系,以各朝正史《五行志》所录京氏之语和《别对灾异》残文,与《焦氏易林》若干繇辞对应考察,力证今传本《易林》确为焦氏所作,并由此窥见这对师生不同的气质、性格,他们一个在前线,一个在第二线,共同完成了用易学揭露西汉元、成之时朝政黑暗腐败的壮举。本文还提供了京、焦去世后若干史料,确认王莽至东汉初不可能出现类似的学说,或谓今传本《易林》为崔篆所作,实属妄断。并对东汉何时封焦延寿为“国师”提出初步推测,有待再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易纬·乾凿度》是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易学和哲学著作 ,其用象数方式编织的天道观 ,不仅包含了阴阳卦气思想 ,同时还继承了老子和《中庸》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儒家的价值理想 ,是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乾凿度》提出的“易者 ,易也 ,变易也 ,不易也”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宇宙社会图景 ,其中既有高妙的本体论思想 ,又有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乾凿度》还借助道家思想和孟京以来的卦气说 ,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尽管这种生成模式不甚深刻 ,也有一定缺陷 ,但却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色。同时 ,在这个宇宙生成模式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切的人文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体现了汉代易学“天人之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易林》的作者、书名、内容、机理以及《易林》的利用、回归、流传等诸方面,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考论,对于《易林》整理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而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正>《汉宋易学解读》简介余敦康著,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477千字,530页。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汉代易学部分有六章和附录一篇。作者认为,卦气理论经由孟喜、京房和《易纬》的相继发展,成为表达儒家价值标准和文化理  相似文献   

14.
<正>林忠军教授潜心研《易》三十年,《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一书主要是作者近年来易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结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出土易学文献蠡测、易学史管窥、易学方法论和易学哲学解释。全书阐述、论证了《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内涵,易学史的脉络和研究方法,以及易学解释学的形成与转向,将作者对于《周易》研究的思考与时代思潮的结合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胡自逢一、前言拜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后,不禁油然兴感。值此季世,邪说暴行交炽助长,正统学术式微,引致人心陷溺,世风日下之时,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诸先进在刘大钧教授倡导之下,研精覃思,昌明易学,盖深知《周易》为领导一切知...  相似文献   

16.
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著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四库全书总目易纂言外翼提要》认为:“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  相似文献   

17.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代京氏易学与《公羊》学都十分注重对灾异的诠释,而何休作为《公羊》学的集大成者,对灾异进行诠释时吸收了《京氏易》诠释灾异的内容。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京氏易学诠释灾异的影响力,也是理解何休灾异理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焦循以文本实测为方法,在吸收汉儒升降卦变基础上,以脱离文本、不能贯通、牵强附会等为据否认了纳甲、爻辰、卦气说,重建了以旁通爻变为核心,内涵时行、相错的象数易学体系。他与同时代的王引之等人一起开启了乾嘉以后从汉学内部反思和检讨汉易的思潮。焦氏以文本为尺度,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注经时所表现出的弊端予以一一评析和驳斥,力图透过反思和检讨象数之学,剥离象数之学的层层迷雾,还原其易学真实意义。这对于深入探讨汉易、推进象数易学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焦循只看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解经中的弊端,未揭示出汉易以象数解《易》之弊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易传》"观象系辞"的误读,即夸大了象在系辞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圣人并非完全以一一对应方式依象作易辞,而是以一一对应方式以象解易辞,这就必将陷入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境地。因而他对于汉易的许多评价仍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而他的象数易学虽不同于汉儒,实质上是用一种象数易学取代另一种象数易学,宏观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汉代易学。  相似文献   

20.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