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式佛塔     
“塔”,梵文Stupa,音译“窣堵波”。起源于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坟。原义:坟、庙。可解释为安葬佛陀之坟,礼拜佛陀之庙。 据《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一段关于佛涅槃的记载:释迦牟尼临涅槃前,嘱咐他的  相似文献   

3.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5.
唐思鹏 《法音》2003,(9):10-19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一)部派佛教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7.
瑞斯·戴维思(Rhys Davids在论述佛陀在古代印度宗教及哲学主要流派中的地位时曾作如下论述:  乔答摩佛陀土生土长在印度,一生过着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印度教还没有出现,他与当时存在的并占主要地位的宗教也没有诤议。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宗教建立起来,并使它发展,而不是要它毁灭。诚然,对当时人们所信奉的那种理论——即在人身当中存在着一微妙(微细)的叫灵魂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这种理论对宗教而言是不究竟的教义。他用来取代这种“灵魂”实体理论的教义是多种精神因素之组合的理论,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最近,印度考古局在东印度奥里萨邦(即玄奘所说的“乌荼国”)的佛教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枚世所罕见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佛教印章得以重新面世。这枚陶质印章体积不大,内容却十分丰富。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具做工精细,象征着佛教的法轮。法轮二侧靠下各有一鹿,相向对视。显然,它表现的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而创立佛教这一场面。外侧书有铭文,清晰完整。该印章出自印度现存的最古佛教遗址之一——拉利格里的一所僧房内。据学者们研究,当属八、九世纪的遗物。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铭文,我们可以看出,拉利格里的一切佛教设施都统归整个佛教界所有,既不讲地区之别,也不讲教派之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时印度佛教社会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9.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释迦牟尼位在会卫国介树给孤蚀国的时候,百一天早上,与阿难一起进城乞食,途中遇见一群小孩。这些孩子正在游戏,他们用泥土搭建宫殿、房舍、仓库。仓库里堆满了泥土,代表着财宝,五谷。有一个小孩远远看见了释近牟尼.被佛陀的光明相吸引,不由升起敬,:。,他取出“仓库”中的“百米”,请释这牟尼品尝。这个可爱的孩子路起脚尖,依然够不着佛陀,便请另一个孩子帮忙,另一个孩子蹲下身.由他踩肩而上。释道牟尼曲身端韩受土。这两个孩子欢天喜地,,C满意足如同大施主。释近牟尼让阿难用上抹房,土大少,只够抹佛舍的一边墙角,阿难…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12.
圣辉 《法音》2023,(11):10-11
<正>在新时代的金秋时节,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今天我们汉传和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徒欢聚在北京,喜迎中国佛教协会70周年华诞。自佛陀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不但成为古印度的主流信仰和文化,还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奉行无我、慈悲、平等思想的宗教。2500多年来,佛教是世界史上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佛教的“武器”是智慧之剑,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瞋、痴”。  相似文献   

13.
桑吉扎西  申秀逸 《法音》2008,(10):54-59
据说这首诗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牟自在所写。这种以诗歌形式赞颂佛陀功德的文学传统,从古印度佛陀时期一直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藏族古代文学之中,并成为藏族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4.
宗性 《法音》2003,(2):17-22
绪言自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现行流通的佛陀言教来看,佛陀不但鼓励佛教徒应遵循五戒、十善、八正道等修持方法,努力净化身心、升华自我,完善个人修养,更倡导佛教徒把完善个人修养的观行融入到为社会大众无私奉献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在“自利”的同时还要“利他”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中,“利他”是作为菩萨道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来加以提倡的,为此佛陀提出了许多“利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四摄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说是菩萨“利他”原则的细化和行动准则。千百年来,高僧大…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象征     
《法音》1992,(7)
世界客大宗教都有各自象征性器物或符号,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教所使用的象征也颇多。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是最早被用子象征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存印度的山奇(Sanchi)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3)
“世界佛陀日”离我们很近了,本期刊登的净因法师从斯里兰卡寄来的《南传佛诞节——维莎节》一文,为我们展示了南传佛教国家里欢度佛诞的生动场面,文章感情真挚,引人遐思。今年5月月圆日,我国汉传佛教各寺庙将隆重举行“佛吉祥日”法会,先行刊登此文,或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释演相 《佛教文化》2013,(4):120-121
众所周知,《金刚经》是佛教最核心的经典之一,而“有”和“无”则是佛法中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只言片语难以尽述。不过,古印度有句名言,“尝一滴水可知大海的成味”。因此我想,我们可以从一个细小的话题谈起,或许能够见微知著,窥一斑而得全豹!那么,这个话题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到底有没有说过佛法?”  相似文献   

19.
一、解题:“哲学”是出于欧洲的一个词,在中国和印度都是新词。我们用的大概是出于日本的汉字译名,而在印度除直接用欧洲语原词以外,一般用的印度词是古语的“见”(darana),其语源和中国佛教译经中说的“正见”、“邪见”之“见”相同。这些都是用欧洲原词的涵义来分别出自己的同类的对象。这从一方面说是个比较明白的现代分类,但从另一方面说又不免把古代思想割裂。因此用较模糊的“哲学思想”来概括和欧洲的同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