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使他名垂青史的问题,这就是归纳由个别推出一般、由过去推出未来是否合理的问题(简称归纳问题)。休谟本人的回答是:归纳推论得不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辩护,所以是不合理的;从而建立在归纳之上的一切实证知识“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1],P.42)。休谟的问题及其否定回答如石破天惊,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两百多年来,有众多的哲学家起而应战,为解决这个难题煞费苦心。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些解决都不能算是“够上对手的应战”(罗素语)。归纳阿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哲学迷团。  相似文献   

2.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4.
尹景旺 《哲学动态》2012,(10):68-73
1745年休谟(1711-1776)在哲学著作《人类理解研究》中就已表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历史问题。1752年休谟开始写作《英国史》,1756年出版第1卷,前后共写了六大卷,在时间跨度上该书从公元前凯撒入侵一直写到1688年光荣革命,是休谟所有著作中耗时和篇幅最长的著作。《英国史》的  相似文献   

5.
“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问题”,亦称休谟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在2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含义即:我们能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推出它以后也必然如此吗?我们能在理性上证明从有限事例归纳出全称判断是合理的吗?休谟由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入手,从逻辑的角度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康德明白休谟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他把因果性划归先天范畴,说这是人脑为自然界立法。穆勒企图作出正面证明,他的证明依靠两个前提:每一事必有一原因,同因产生同果。这实际上是循环论证。波普尔宣称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但他实质上是取消了归纳。多少年来,许多哲学家和…  相似文献   

6.
黑尔认为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应当问题为伦理学提供了由事实判断向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基本法则—休谟法则。后世很多伦理学家对休谟法则提出质疑,认为休谟提出是—应当问题的本意并非简单地从逻辑学意义上建立一种道德推理规则,而是希望提醒人们关注由事实判断推导出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思想上的跃迁。这里作者试图重新考证休谟法则与是—应当问题的关系,给予休谟法则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之”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的词性分析,来加深对《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1,(4):102-104
休谟问题是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问题,亦是因果关系有没有理性基础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特定的原因必然有那样特定的结果,我们为什么形成由这一推断到那一个的推断呢?”实际上也是提出了科学理论中归纳方法的有效性问题,波普尔最先把归纳问题称作“休谟问题”,即: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休谟的哲学著作要非常细心。他写的每一页,尤其在《人性论》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依据各种不同的关联,说了那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毫不在意他以前是怎么说的,这就使得很难明确地说出他是否讲过这个或那个特定的学说。他将同样的原理用于十分不同的题目,以至毫不奇怪,我们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许多字面上的和实际上的不一致……这就使得在休谟那里很容易找到各种哲学,要不然就是把一段陈述同另一段陈述对立起来,以致根本找不到任何哲学。”(引自塞比—比格为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写的序言,第7页。该书下简称《研究》)格林在他的《休谟的“人性论”导论》中所采取的实际就是后一种做法。格林对《人性论》的解说引出了这样的结论:休谟没有任何确定的信念,他仅仅是把他从洛克和贝克莱那里继承的一些原则发展到怀疑主义的结局。除了由非理性的联想力所组织起来的主观的精神状态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外部世界。格林坚决认为,休谟甚至是比贝克莱更有甚之的主观唯心论者,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彻底的怀疑论者,他把对自我之内或之外的永恒性、同一性、能动性的一切信念,都斥之为虚构和幻想。一切都是变化的:变化不受规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1.
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史上的古老问题,而且是一个当代哲学仍然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以当代哲学家霍赫伯格(Herbert Hochberg)对休谟问题的诠释为切入点,在仔细把握休谟哲学立场的基础上,从层次思维的角度重新讨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霍赫伯格希望通  相似文献   

12.
信念、知识与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嘉明 《哲学动态》2007,(10):53-59
哲学家休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信念“似乎从来是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1]休谟的哲学思考,以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为其特征。在他26岁即已出版的天才著作《人性论》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归纳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问题的发现,引发了后来包括康德、罗素等哲学宗师的思考,它们构成了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一休谟感到困惑的信念问题进行探讨,当也是一件很有学术价值与意义的事情。由于信念论在国内的知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拟首先进行一番理论上的梳理,尤其着重于对休谟与罗素的相关学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英国怀疑主义经验论者大卫·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一直影响着归纳逻辑的研究。本世纪以来关于休谟问题的解释与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常常希望陈述出归纳推理(一个归纳逻辑)的精确的陈述。从休谟对归纳的批判来看,通常主观的归纳论证需要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更多的前提,或者通过把归纳结论改成概率的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期望归纳结论的合理性是演绎地从前提中推出的。归纳逻辑被构造成应用的演绎逻辑的一个分支。为了使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单一的生产方式还是指多种生产方式的总和”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分歧,出现过多次论争,直接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我们认为,认真研究《反杜林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加上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5.
释“彼”     
“彼”是《墨辩》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墨家辩学性质的认识。自近代至今,有关“彼”的释义,众说纷纭,如“中词”说、“非”说、“矛盾命题”说、“一个命题”说等等,但我以为这诸种解释都失之确当,与《墨辩》“彼”之原意不符。近代比较逻辑研究大师梁启超释“彼”为“研究之对象”。此说虽较接近《墨辩》原意,但仍失之确切,过  相似文献   

16.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趣味(taste)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1757)一文入手,分析休谟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美学之间的渊源和异同,以及休谟如何借助趣味标准这一理论对  相似文献   

17.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18.
肖雁 《周易研究》2002,(2):11-17
“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统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范畴。因此,系统考辨“德”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20.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