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20,(4)
正藏传佛教所用乐器种类众多,传统意义上将其归纳为击奏乐器、摇奏乐器[1]和吹奏乐器三种,其中犍稚隶属于击奏类乐器,也即打击类乐器。对于犍稚,作为局内人的佛教信徒或是僧侣,以及作为局外人的非佛教人士一般对其知之甚少,但纵观藏族古籍文献关于犍稚的著述颇多,包括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犍稚经》《犍稚时经》和收录于《丹珠尔》的《犍稚偈赞》,以及由藏族著名学僧所著《犍稚论述正言·绽放慧者意中荷花之七马君主》(以下  相似文献   

2.
钟,梵语键稚(ghanta),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击木制的犍稚,在我国则代以铜钟。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说: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除结无有余。露地击键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法器     
道教斋醮法坛所需之用器,称为法器。一般在醮坛配合经韵及科仪使用,有些也可在专行法术时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故品种繁多: 木鱼:又称“木鼓”,俗称“鱼子”。形圆而刻做鱼形,故号木鱼。中间掏空,击之作声。通常放在经案的右手边,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诵念经文时配合经韵而使用,经文的每个字都要落在木鱼的点子上。《无上秘要》:“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圆磬”,圆形而中空,铜制或铁制,一种称为“扁磬”,又叫“玉磬”,  相似文献   

4.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5.
张家毓 《法音》2021,(11):60-65
一、毗那夜迦的起源和流传象头神起源于印度,它的名字叫犍尼萨或叫加内塞,皆来源于梵语音译(Ganesa)。神话中象头神犍尼萨是湿婆和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的儿子。因湿婆长久不回家,回家后发现一陌生男子即犍尼萨正在门外看守,而其妻在门内洗浴。湿婆执意要进门,但犍尼萨不允,湿婆一怒之下便砍下他的头颅,而后湿婆得知这个男子原来是自己的儿子,湿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听从毗湿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陶弘景与陶山钱顺清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陶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陶山区陶峰镇有一座小山,俗名屿山,高几十米,周围二里许,形像木鱼,又名木鱼山,因坐...  相似文献   

7.
~~说明桃之“稚”的物理特征 ,他又说 :“桃至拱把以上 ,则液流蠹结 ,花不荣 ,叶不盛 ,实不蕃。”这样细致地描述桃之“稚”的物理状态 ,的确说明船山受到同时代的方以智“质测之学”的影响 ,难怪有学者断言“船山是一位理性主义诗学家 ,而非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诗学家” (陶水平 ,第 1 6 0页 ) (这个说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此处不申论 )。依照以上的推论 ,我们似乎可以将前文所引的达到了“生活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的看法颠倒一下 ,即“夭夭”、“蓁蓁”之说才不过是追求生活的真实而已 ,而真正达到艺术真实的是“沃若”之笔。“沃若”…  相似文献   

8.
清脆的钟磐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笙管和着深沉的唱诵。五台山的音声佛事充满了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五台山传统佛事被当地老辈称为“北方佛事”,这是针对南方僧人来此做南派佛事而言。“北方佛事”特指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木地特色的佛事。“北方佛事”与没有波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乐”。“音乐”,指加入钟、鼓、木鱼等法器以外的乐器演奏,如笙、管、笛等。乐  相似文献   

9.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10.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的自恣犍度中,律中佛诃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①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  相似文献   

11.
游武当,莫不到“吊钟台”留影纪念,到南岩宫“打金钟”以博得乐趣。而武当山各宫观内,多存有各类形制不尽相同的铸钟,其撞钟之物,只怕人们多认为是一段悬挂着的横木,或是一根粗大的木棒。但古时候,击钟的器具是木头雕刻而成的长木鱼——鲸鱼,现在却鲜为人知。唐·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班固传》中“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注曰:“鲸鱼,谓刻杵作鲸鱼形也。铿,谓之击也。”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道经和史籍指出,佛道二教常用的法器木鱼最初使用于道观,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此前,衢州或江表道观已使用石鱼来召集道徒和诵经。但道观使用鱼形器物却渊源于汉晋。道观行用木鱼的风气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此后,佛教寺院也渐染此风,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释道相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一、故作悬念 学生有很强烈的探求欲。老师先设制悬念,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不失时机地点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学生恍然大悟,得到松驰后的愉悦。一位新调来的年轻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道:“同学们,我班新来一位成员,他姓李,系男性公民,希望大家以后多多关照。”学生懵了,相互张望。老师接着说:“告诉大家,他就是我。” 二、自我稚化 语文教师的教学投入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他能不能进入角色,不只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角色”。自我稚化就能让教师真正当“学生”。 一老师在教《游园不值》时,忽然一学生“砰”的一声  相似文献   

14.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初春的一日,一个西安朋友来宁波,我带他去游天童寺。到了大雄宝殿,我看见供桌的右侧置着一个脸盆大的木鱼。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执起槌子敲起来,“笃、笃、笃……”接下来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新千年伊始,全世界的人们正沐浴在21世纪的阳光下,展望新的未来。但是就在此时,一则消息惊扰了世界,2月26日,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Mullah Mohammed Omar)发布命令,销毁在阿富汗境内的所有非伊斯兰教的塑像,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高的巴米扬立佛像。乌马尔称,这些塑像“都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因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只有一个,这些塑像放在那里被人供奉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捣毁它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们都将不再是人们供奉的对象”。 巴米扬是犍陀罗僧人、商人循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和中国的始发站,也是中…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1月15日送日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中国寺院修行体验团”一行七人赴北方某古刹,是夜时而薄云遮月,时而月光铺地。万籁俱寂,但闻院内木鱼声声、经声朗朗,此情此境令我思绪万千,遂援笔为记松柏翠碧耸云天,古刹今朝愈灿然。久坐思解吃茶去,虚云名月经声传。夜宿古刹偶得@张琳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据有关报道,1981年12月29日香港宝莲禅寺举行了天坛大佛动土典礼仪式。这尊由宝莲禅寺发起筹建的天坛大佛,座落在该寺前的木鱼山上。据宝莲寺董事会主席兼“天坛大怫筹建委员会”执委源慧法师介绍说,天坛大佛工程将分四期进行。佛像以钢筋混凝土作架构,表层用花岗石碎铺  相似文献   

19.
晨钟暮鼓     
纯一 《法音》1990,(10)
佛教用语.梵语犍椎Ghantā,译为钟或磬,系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释氏要览》载,此丘在布萨时,众人不按时集会,佛说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敕  相似文献   

20.
一、大屿山与天坛大佛大屿山是一座海拔737米的岛上群山,距香港市有两个半钟点的车船行程。从飞机上鸟瞰大屿山,星罗棋布的群岛簇拥着这块硕大的翡翠。亚热带湿润的海洋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大屿山一年四季杂木织锦,奇花异草蓬勃生长,加之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反之增加了它立体的美感。大屿山主峰叫凤凰山,它象凤冠一样高高耸起,在蓝天和瀚海之间昭示她的美俊:侧旁是弥勒峰,远远望去,象坦胸露腹、坐笑人间的弥勒佛,它面对着木鱼峰,在天地间日日夜夜敲打着这只硕大的木鱼。天坛大佛就耸立在木鱼峰上,俯视沧海桑田和红尘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