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理性 仁心 德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是人把握真理、实现目的的功能特性和能力 ;“仁心”是关于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内部平等关系和亲情关系的自我意识和类意识 ;德行是人的本之于理性与“仁心”相统一的德性的感性活动和感性行为。在新的世纪 ,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性主题 ,人们应该发展普遍的理性 ,培育普遍的“仁心” ,造就普遍的理性与普遍的“仁心”相统一的德性 ,并将这种德性贯彻、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使之成为既符合普遍的事理、又符合普遍的“仁道”的德行 ,以营造、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繁荣因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2.
在以德性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1]现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进而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程颐提出"德性之知",将德性看做是人的内在自我认识.王夫之则将德性较为明确地界定为:"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又说:"好善恶恶,德性也."德性即好善恶恶之性.可见,中外思想家对德性有相近的看法.概而言之,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从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在性、整体性、超越性出发,真正实现了人对自我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3.
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与实践内在相关,有了德性,则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没有德性,则不可能,或只能揽取实践的外在利益.并且,一定类型的实践都需要相应的德性来维持.同时,作为个人的德性在于个人的可叙述的自我统一性,以及自我处于一种叙述背景关联之中.  相似文献   

4.
从理性主义立场看,知道羞耻本身并不是一种德性,但知道羞耻关联着德性;荣誉并不违反理性,且可起于理性。知荣辱是德性所要求的。荣辱的发生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在荣辱观教育中,需要着眼于培育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稳固的核心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6.
应用理智德性的追问既是应用伦理学的历史使命,更是解决人类生活世界面临诸多高新技术伦理问题的内在要求。应用理智德性具有科学、技术与理智三大要素。如果说科学是理智追求知识原理的平等路径,技术是理智运用知识原理的自由途径,那么理智则是在技术实践中运用或发现科学原理以便达成尊严的能力。也就是说,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把握、运用科学技术以达成平等、自由与尊严的应用德性,也是理智的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德性。  相似文献   

7.
从个人德性到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海春 《哲学动态》2005,3(3):16-17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德性的诉求体现了人类建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努力.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德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关系的非自足性.这种非自足性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精神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人类所有的脆弱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事实。人类的脆弱性与人类的德性需要是内在相关的。但是,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人的脆弱性以及人的依赖性这一基本的人性事实却很少有人注意。然而,人类需要承认依赖性的德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的实践可能性的对人的善生活的哲学说明。德性的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的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的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前提要素的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的观点内涵对人的实践性活动的身心一致的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的、内德性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的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的倾向。整体心灵的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的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的身也成为消极的、不确定的实践心灵的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的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的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相似文献   

11.
儒家注重为政与为政者人格修养之间的关联。在总体上,儒家所理解的政治实践主体以贤和能的统一为指向,其中贤主要涉及内在德性。对儒家而言,人的德性关乎为政的价值方向,并从内在的方面担保了为政过程的正当性。在儒家看来,为政者品格的养成离不开后天的修为,有见于此,儒家对修身予以高度重视。修身过程展开于不同方面,德性和品格也体现于多样的关系并在以上关系的展开中获得具体内涵。与为政过程无法分离的德性和人格,同时涉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在儒家那里,人格的培养与"性"和"习"、本体和工夫的互动相关联,并最后落实于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龚群 《伦理学研究》2004,(1):100-103
在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中 ,我们总是处在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之中 ,因此 ,也就需要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考察了这类德性。包容着具体的公正慷慨的接受和给予的德性实践是我们自己共同体的基本实践 ,对于共同体的共同生活起了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看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爱华 《学海》2002,3(2):152-155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 ,在对市场活动加强法律规范的同时 ,也应当重视道德调节。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体现在市场活动的各个环节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上并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市场活动的道德调节还包括对市场活动主体价值取向的引导 ,以促进市场活动主体德性品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其古典伦理学中讨论了作为制作活动的技艺与作为实践活动的德性以及二者所依赖的实践智慧的联系与区别。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及当代认知科学,这一类比研究延续到当代自然主义伦理学及其反思中。自然主义伦理学主张技艺与德性及其实践智慧之间存在着某种类同关系,源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辩护者则主张技艺行为与德性行为的实践智慧在诸多方面存在区别。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艺行为和德性行为的实践智慧应当有效地整合,即技艺行为的实践智慧可能使人们对整体生活目标的反思更为正确,同时,技艺行为的实践智慧也同时应当遵从基于"好的人类生活"的更高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5.
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某种道德的普适性,也不表明当今社会毋须对普适伦理的寻求.康德的道德既是德性又是规范性;既是道德主体之自觉,又含有道德本体之意味,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西方社会因历来政治、法律重于伦理道德,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规范伦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之不同,是以内在规范和道德自觉之统一为其特征.传统的规范性道德理论,面临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道德无序的局面,已无能为力.德性伦理的复兴,并不排斥伦理规范,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规范,使德性和规范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扎戈泽博斯基主张用伦理德性来解释理智德性,即理智德性是一种深层的和持久的获得性卓越,包括产生一个特定欲求目的的典型动机和实现这个目的的可靠成功。然而,无论是在对德性进行解释方面还是在解决葛梯尔问题和价值问题方面他都遭遇了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智德性的内在性与知识的外在性之间的矛盾。一种可行的建议就是放弃理智德性的成功要求,全面转向内在主义,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知识解释的辅助因素。总之,扎戈泽博斯基对理智卓越的追求和"真理之爱"的召唤重续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促进了知识论与伦理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注重对人类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并概括出最一般的结果,但它首先是指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二元对立的新哲学原则,以之确立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人类实践的存在论地位,也决定了实证研究的一切结果都应以人类实践为依归。作为价值范畴的正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素。马克思指出其感性物质基础,无碍其表现主体能动性的积极意义。为了构建一种超越资产阶级法权的正义理论,从马克思到邓小平都进行了艰难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和谐伦理精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它需要一种全新的和谐伦理精神来支撑。这种和谐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尊重自然等三个方面。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诚信友爱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三种伦理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德性的传统不应被看作是流逝而去的历史痕迹,而应看作能够指引我们在当代更好地认识德性的前辕之辙.作者试图通过对德性历史传统的考察,理解德性的内在普遍性与可理解性的发展历史,从而从先思之中找到当代道德回归的应然之路;并且由此来看麦金太尔对于德性的现代性意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当代道德异化的批判,重释对于德性的古典思考,揭示德性在现代生活世界的真相,把握德性的当代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德性,究竟是一种根植于人性的人类理想的道德范式?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的把握?由此试解.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德性研究只是从个人幸福、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理想、繁荣的价值需求来反向规定德性内涵,这种研究方法只是完成了德性内涵研究的一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及西方苏格拉底、康德的德性内涵认为,德性形而上学规定德性纯理、纯善、光明正大。德性形而上学认为德性源于天道"明德",德性是天道的人道化,德性的义理内涵是纯粹正理、纯粹至善,德性是通过人"明明德"知识体系的建立向纯粹理性实践的"度越",德性最终是一个纯粹实践的问题,德性的深度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个体实践体现主体德性的纯粹"至善"。德性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现实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