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2.
张秀琴 《现代哲学》2002,(2):121-12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的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容: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以及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思潮大体上是顺应晚期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回应西方学者对生产主义的质疑和西方批判理论逻辑演进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解码资本主义矛盾危机的新视窗,孵化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促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但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缺场值得商榷。事实上,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始终保持通过空间视域的管道,在现实的生产逻辑和社会关系中来诠释"空间",空间维度内嵌于现实逻辑中。因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必须契合资本主义历史和当代现实,而不是以纯粹的逻辑来断言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缺场,更非简单地从时间走向空间,用空间本体论来取代生产逻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多维批判并表现为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逻辑深化的过程。《论犹太人问题》讨论了人的权利、公民权利以及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对自由、平等、私有财产进行了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并基于实践观点重构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模式,批判功利主义,消解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分析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等价值理念与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流通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内在综合批判。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实质以及它的内在缺陷,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自由主义,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8.
在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实证,进而发现了两者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揭示社会存在历史规定性的双重旨趣。在20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中,谱系学方法侧重批判性地实证,现象学方法注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两种方法都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但是只有将两者深入到社会存在历史性的维度,才能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郗戈 《哲学研究》2022,(4):36-45
《资本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是普遍原理应用于特殊对象的演绎关系,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特定理论形态建构过程。《资本论》不能归结为一重批判或双重批判,而是包含资本逻辑批判、物象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三重批判”的差异与联系的复杂总体。《资本论》“三重批判”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特定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再现,把握了社会结构诸层面之间的复杂交织与丰富互动,呈现为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特殊理论总体,蕴含着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丰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发展。《资本论》在“三重批判”的“特定化”定向中,综合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特定性内涵,内生出一种相对独立的、以历史特定性为原则、以特定社会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问题域和历史逻辑,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的论断:其一,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方法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密切相关,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分析当代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的独特视域。其二,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分裂集中体现在辩证法对自然界的适用性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其三,马克思立足资本积累展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态批判,《资本论》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生态经济学批判。其四,空间的边界乃是福斯特提出的人类安全空间问题,是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思想的推进。其五,在人与自然的持续和谐相处中,推进全球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祥记 《哲学动态》2006,1(5):28-33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确立了“感性活动论”,奠定了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变革,构成马克思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是其哲学批判所形成的感性活动论原则的展开,也是对哲学批判的丰富和发展。正是作为经济批判理论基点的哲学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经济研究成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理论高度。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原则”在广泛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上实现全球性扩张,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理论界大多以“资本逻辑”或“资本原则”作为…  相似文献   

12.
约翰·托兰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以颠倒作为核心问题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批判逻辑: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首要意义就是要颠倒这种颠倒的理论,并且通过深化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具体问题,推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颠倒逻辑。但托兰斯在用以界定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中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意识形态化,这是他在展现颠倒逻辑时误用了这种逻辑,反而表露出自身理论只是一种颠倒了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张程  许苏明  陈良斌 《学海》2011,(3):170-175
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的精髓。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始终是在宏大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现实关照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承继并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话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断发起深刻的批判,他们以现代性反思作为批判叙事的话语基点,以重构的"异化"作为批判叙事的工具,以意识形态向度的批判作为批判叙事的旨趣,以日常生活视阈的拓展作为批判叙事的解构和发展,从而全面复兴与重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叙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理解马克思     
该著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广泛讨论,试图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对“马克思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作出评判。作者认为,马克思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是以异化、剥削、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它肇始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唯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活动才能确保马克思鸟托邦精神的实现。以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无产阶级能将资本主义改变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历史改变的机制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中得到充分阐释,因此作为一位实践者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者,马克思既有对时代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鲁宝 《世界哲学》2023,(1):35-47
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批判理论中一直以来是备受重视的研究热点。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诊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机制,他将资产阶级统治归属于无意识的表现性结构问题,这种表现依托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质询”与“物质铭刻”机制。列斐伏尔进一步将阿尔都塞阐释的机制明确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实践的具体再生产问题,通过“空间生产问题式”对抽象空间霸权给予总体性解蔽。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的论题都受到了拉康主义观点,即镜像主体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式再生产的强烈影响。“镜像”“机器”与“空间”便成为拉康、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现代性空间批判揭示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个关键隐喻。他们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域,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实践的科学话语。反思三位哲学家在该问题上的贡献与局限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