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激及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人的心身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是近 2 0年来倍受关注的概念。许多证据[1] 表明人格在应付生活事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反过来 ,从发展心理学、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等理论角度[2 ] ,也充分证实了生活事件或应激等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应激的中介机制固然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在人格基本形成以后 ,生活事件或应激对人格所起的作用。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或较长时间里都处在困难境地时 ,一个人的人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说应激或生活事件会对人的人格发生怎样的作用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关…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严重的应激相关障碍,指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发生的精神障碍,文献报告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1]。PT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对PTS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炳武  王极盛 《心理科学》2000,23(3):361-362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从健康变为不健康 ?从非抑郁状态转化到抑郁状态的 ?为此 ,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寻求解释。一是认为每个人的素质 (diathesis)不同 ,有着抑郁性素质的个体容易产生抑郁 ;另一是认为 ,压力事件 (stress)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抑郁的素质压力理论。抑郁的素质压力理论不是一种具体的理论 ,它是一种解释抑郁现象的理论框架。本文就引发抑郁的素质和压力两个方面以及素质压力理论进行评述。1 引发抑郁产生的素质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看到 ,并…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严重的应激相关障碍,指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发生的精神障碍,文献报告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1].PT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对PTS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之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心身统一观尽管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所产生的时空跨度极大 ,然而两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前题 :心身统一观。应激理论可以说是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应激和健康的关系是以心理生理系统为中介的 ,应激反应中最明显的心理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 ,而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生理活动。躯体疾病是一种应激源 ,可导致病人承受轻重不一的心理负担 ,反之 ,情绪重负又可成为心身疾病的病因。由此观之 ,心身统一观乃是应激理论的前提。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祖国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 ,形与神是构…  相似文献   

6.
程祺  严进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355-362
从进化的观点解释了不同生物体应对应激的不同行为策略及其生理基础,和由此引起的对不同应激性疾病易感性的差异。行为策略和生理基础的差异使得一定环境条件下引发的应激反应对不同个体产生了不同的非稳态获益和代价(非稳态负荷)。非稳态的获益和代价影响了健康和疾病间的平衡:攻击性个体由于非稳态调质失调,更可能出现冲动控制障碍、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疲劳状态等;反之,非攻击性个体由于非稳调质过度释放,更易发生焦虑障碍、抑郁症、代谢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7.
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痊愈、恶化从总体上来说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这种规律在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外感病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研究疾病过程中随病程发展而呈现的疾病部位、性质阶段性改变的一般规律 ,并探讨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从而指导预防及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学说 ,就是疾病形层传变学说。下面笔者简单地阐述一下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主要内容 ,以抛砖引玉。1 论病原体侵袭的三步曲———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现代微生物学基础[1]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 ?又是怎样传变的呢 ?下面笔者以外感病为例 ,简单阐述一下。依据现代…  相似文献   

8.
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是发展个体化临床医学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与某些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开始 ,人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有 2 0年的历程。但Rigat[1 ] 在 1990年关于AC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才真正奠定了基因多态性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成果 ,为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个体间疾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也为目前倡导的个性化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1 转变认识某些疾病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 ,现代医学认识疾病的规律基本上是遵循这样的模式 :致病因子的作用特点及性质 ,之后是机…  相似文献   

9.
心理社会应激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方面的功能变化, 并随着应激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而发生着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动态转变。其机制与遗传、神经内分泌、自由基代谢和肠道菌群变化等生物学因素相关, 且小胶质细胞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诸多的生物学因素与年龄、性别和经济地位等人口学因素共同决定着心理社会应激的免疫反应发生发展。在其干预中, 运动疗法中的体育锻炼是极为值得重视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介思维与个体应付─—视角转换的健康价值江南社会学院(苏州215124)陈代康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而且,没有无应激的环境。因此,为了应付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与纷繁复杂的人文关系,学会在应激中维持适当的心...  相似文献   

11.
一、病因研究的近况当前心身医学的病因观点是把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看成是由多因素所决定,而且在本质上是多相的(Weiner 1979)。因此,既要重视,但又不主张过分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所以,研究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对躯体疾病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某些人格变量及特殊行为对个体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order),而心身医学(psvchosomaticmedicine)是研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多学科交界的边缘医学。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普遍出现快节奏、压力和竞争带来的各种情绪的产生,本来是作为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应激,如果这种应激变得过分强烈而持久,则可以通过主管情绪的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影响到下丘脑和垂体的神经体液中枢,并通过植物神经的过度反应而产生多系统的躯体症状。国内外许多神经生理学家通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理性应激诱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理性应激源分别通过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A)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sympathetic-adrenal medulla axis)诱发神经内分泌反应。唾液皮质醇被认为是检测急性心理性应激所诱发的HPA轴反应的稳定指标。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及其变式作为应激源, 以HPA轴的反应作为应激指标, 影响个体在急性心理性应激情境中发生特异性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环境和应激频率三大方面, 未来应加强急性心理性应激所诱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纵向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应激刺激的评定与生活事件量表编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从 1936年H .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 ,随着全世界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 ] 。为了探讨各种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作用 ,人们便开始对应激刺激———生活事件进行量化研究 ,即编制生活事件量表。如HaroldWilkes和AdolfMeyer编制的生活表 (Lifechart) [3 ] ,ThomasHolmes和RichardRahe编制的社会再适应问卷 (SRRS) [4 ] ,Volicer和Bohannon编制的医院应激量表 (HSRS) ,Payk…  相似文献   

15.
工作应激与个体归因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丽娜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6,29(4):826-829
工作应激一直是组织行为中的热点问题,但综观前人研究,很少有研究者从归因的视角揭示其产生过程。本研究从个体的应激源感受性出发,探讨了个体归因特点与其工作应激的关系,建构了相应的模型,并结合压力管理问题,对研究进行了有益展望。  相似文献   

16.
输血是医疗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抢救治疗病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且与许多其他医疗活动一样 ,输血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1] 。例如 ,输血可能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此 ,现在主要依靠相关部门运用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手段来降低血源性疾病的发生[2 ] 。然而 ,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各种传染病都有一个潜伏期 ,潜伏期内检测指标滴度低 ,往往难以检测到。要保证血源的质量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健康的献血队伍和人群[3 ,4 ] 。因为无论从献血目的还是从献血…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理应激致免疫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灵芝 《心理科学》2003,26(2):315-318
自塞里提出应激理论以来 ,研究者对应激影响身心健康的生理、心理机制做了大量研究。近年来 ,许多学者把视角转向急性应激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研究[1]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 ,无论是实验室诱发的急性应激或生活中的急性事件应激 ,均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而且机体免疫改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2 ] 。因此 ,探讨急性应激引起免疫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程度 ,对研究应激致病的中介机制、并进一步设计干预措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急性应激致免疫改变的机制  目前认为 ,机体保持内稳态的平衡 ,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 (ce…  相似文献   

18.
职业和经济收入对乳腺癌妇女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像乳腺癌这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疑会使人产生负性心理应激反应和精神障碍 ,因为患了乳腺癌 ,不但生命受到了威胁 ,而且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也遭到了损害[1 ] 。然而 ,乳腺癌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冲击 ,却因人而异。依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和经济收入、以及接受的治疗措施和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人格特征和实际生活经历、社会与家庭关系和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历史的不同而各异[2 ] ;与个人的应对能力和方式的不同而差别很大[3] ;与个体所接受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同而不同[4 ] 。据研究 ,在乳癌诊断治疗的头两年内 ,约有 1 / …  相似文献   

19.
"Precision Medicine"代表了从抗击疾病转变为维护健康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是全局观,要提取个体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个体形成一个精确的全局性判断。基于这种特征,"Precision Medicine"应该翻译为"精确医学"而非"精准医学"。其次是整合型研究策略,在对个体的研究中,要实行多组学研究技术、表型分析技术和其他研究技术的整合。第三个特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即注重研究单一个体在时间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第四个特征最为重要,"关口前移",即把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个体的健康状态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厌食症作为一种精神和躯体疾病严重危害个体健康。已有众多研究者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型角度对厌食症进行了研究。厌食行为受到遗传基因易感性、中枢神经递质活性改变、人格特质、肥胖恐惧感、应激因素、"瘦"文化背景、家庭关系紊乱等的影响。未来应着力探讨神经内分泌与厌食症的因果关系并加强厌食症的预防、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