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文人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审美观的背景下,传统汝瓷造型设计观念讲究古朴典雅,“求正不求奇”,各种造型以平实见长,不追求形式的奇特,但绝不是平淡,而是以平易之中的深厚韵味博得人们的欣赏。  相似文献   

2.
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盆景艺术以追求"天趣"为最高审美理想.本文讨论几个与盆景"天趣"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第二,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小不是对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缩景观;第三,古拙是中国盆景的基本美学风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态的审美趣味,而是崇尚生命的哲学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缚扭曲虽然有伤物性,但其总体旨趣则是为了巧夺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中国盆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境界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3.
油画意象已经在当代形成了一个大众熟知的汉语词汇,并且已经开始在一些文化语境中使用。这是一个国家用来表达绘画的语言。那所谓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呢?一些名画家给出的回答是:它既不是纯粹客观地对自然对象的描述,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假设,而是一种结合作者的主观感受去表达充分观察和理解客观的自然世界。油画意象不是一种可以创造的客观的具体对象,而是一种可以抓住却不可以创造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品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环境美学的视角,梳理道教崇水的思想渊源。聚焦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宇宙本原论、"比德"和"法自然"的宗教美学传统和以水官、玄武为代表的水神崇拜等。道教之崇水思维,体现了其认识环境、把握世界的方式,融功利思想与审美态度于一体。其复杂多端的崇水渊源充分证明:人与环境不是分离的,它是我们存在的条件。环境并不是作为对象存在,它不是一个部分,而是人类审美经验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人类出于天性,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最善于模仿,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亚里士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他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于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就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有时候,妄想会是我们自身的杂质,只有让妄想沉淀下来,感官的纯粹才能被开启。艺术没有是非对错,也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然而当绘画被赋予了哲学的思考,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有理可循。绘画使人意识到单纯用视觉观察到的东西有待考究,它鼓励我们用身体去感知。绘画表现的方式也有很多,文章据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自然观。中国的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生命体,人和自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大自然不是人类掠夺的对象,而是人类的朋友;人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给人丰厚的赐予。中华传统艺术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法天象地的艺术思想、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融天入地的造物观念、顺应天地的造物原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一种跨文化的审美语言。第三,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增强不同文化群体的创造潜质,从而促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从所指/能指到能指/所指 --论拉康对索绪尔二元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木 《现代哲学》2005,(2):95-101
从所指/能指到能指/所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颠倒。通过形式上的颠倒,拉康对索绪尔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并且指出,二元论并非语言结构分析的结果,而是来自传统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为什么要恭敬圣母玛利亚呢? 对童贞圣母玛利亚的真诚崇敬,是我们灵魂进入永生的一个安全保证。在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心灵深处,都可以体验到这样一种对圣母的虔敬之情。这种对圣母的恭敬之情,就如同一种能使物体充满香气,而又能保护它使之不至变质或腐烂的特殊香料。这种崇高的敬仰之情既不是来自于模糊的印象,也不是来自于某种强烈的直观感受,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这种崇敬之情,有着不可动摇的坚宴永恒的基础——耶稣基督。圣保禄宗徒曾说:“除了已经奠定的根基,即耶稣基督之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别的根基”(格前:3、11)。我们恭敬圣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图景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申白 《哲学动态》2006,6(1):34-39
一技艺、技术、艺术与同时代的许多其他希腊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理解的同技术有关的概念是技艺(t′εχνη),这个概念包含着技术与艺术,两者在其中未加分别。他的这种理解方式来自柏拉图。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作为运用技艺的活动来谈论。对柏拉图来说,理解技艺的重要之点在于,它是一种善,一种能力,但不是自然给予人的装备,而是人通过经验的学习获得的能力;因此也不是人人均享的,而是只为一部分人具有的;同时,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同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都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特别加深了对运…  相似文献   

14.
正"文学是照进单调贫乏生活中的一束光,是对平淡生活的救赎。"作家蒋勋如是说。我们需要救赎的,不仅仅是苦难和痛苦的生活,平淡的生活也需要救赎。人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很多人所谓的平淡生活,不过是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这样的生活,僵化枯燥,死水一样,人在这样的生活中麻木着,一天天重复着毫无新意和价值的日子,生命几乎成了静态的。这种生活,带来的不是宁静的心态,而是更容易生出的怨气和戾气。我们身  相似文献   

15.
宗炳提出澄怀观道的观点,这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主张心灵虚空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山水,而是重在体现自然之道,重在意趣,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捕捉灵感     
创意、点子、决策,往往来自灵感,抓住了灵感,也许立即反败为胜或找到一条不为人知的新出路、新发明。而灵感的产生,也许来自于完全意想不到的途径,它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长期勤奋思考突见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引发。且看下例。  相似文献   

17.
《新人间美学》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人间;不是情感,而是新人类与大人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艺术,而是与大生命互补互动的大艺术。这种大艺术的无限时空和无限对象,就是由天、地、人建构的大生命或曰大生命网本身。  相似文献   

18.
兰芳 《美与时代》2006,(7):49-51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画论中“摹仿说”含义的阐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摹仿不是对客观自然简单的摹拟,而是要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层面在绘画创作中占重要的地位,绘画创作应以客观自然来表达主观之情。  相似文献   

19.
从工艺美术的产生,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间.这个演变,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变,而是从生产方式、审美情趣,到服务对象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五卷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著名的自然正义。本文试图探讨这里所谈的自然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到底是何种自然。本文认为,自然正义既不是神的,也不是低等动物的,而是属人的正义;更进一步,自然正义作为公民的正义的一种,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在自由和平等的公民之间才有效力;再经过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自然正义之所以自然,因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是由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完善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