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
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很不同的,但却并不必然就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因素是中立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部分与全体、分有与拥有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有上帝普遍的启示,是福音的种子可以生长的沃土. 使徒保罗曾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相似文献   

3.
汤士文 《天风》2023,(1):15-17
<正>吴雷川(1870—1944)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基督教思想家和本色神学家之一。与赵紫宸、吴耀宗、诚静怡等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基督教领袖不同,吴雷川是进士出身,在晚清被点过翰林。作为经过科举道路、有进士出身的基督教领袖,吴雷川在民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1。他所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赵紫宸的《基督教哲学》、吴耀宗的《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被认为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神学思想的三本书2。本文以吴雷川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十章标题“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为题,从吴雷川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背景,然后说明吴雷川先生为何强调基督教更新,最后谈谈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认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积淀,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界、学界和教界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政界主要指主管宗教的政府部门,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强调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张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教会;学界主要指从学术层面关注中国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问题的学者,他们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强调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中西文化互补的大框架下,探讨基督教哲理层面的中国化;至于教界,当然是指基督教会自身,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会牧者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适切基督教中国化的牧养思维导向,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有三:其一,基督教的牧养工作是处于最前线的事工,在牧养事工中,以释经为基础的教导、宣讲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共通点。因此,笔者主张从牧养的角度探讨基督教中国化的方向;其二,笔者最大的主观期盼是看到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两者之间和谐共融;其三,基督信仰具有普世性,每至一处,基督信仰若要在异文化中"往下扎根,向上结果"(赛37:31),必经处境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志刚 《天风》2014,(11):52-53
<正>我们所致力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要面向未来的,是富有建设性的,也就是要有助于克服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推动基督教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以使其广大信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1.基督教中国化可为构建文明对话神学奉献中国智慧要让基督教成为"中国的",首先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体系。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致力于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呼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6)
<正>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基督教的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文化,当然也不是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阐释基督教文化中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会。基督教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王作安《我们愿意看到的基督教》,张志刚、唐晓峰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宁: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徒出现较早,但华人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才出现。该地区现有华人基督教会近30家,信徒5000多人,约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5%。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寻求族群归属和文化认同;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华人教会的主动宣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有:组织独立,神学保守;华人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并存;尽量少谈或不谈政治。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有: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团结华人;服务华人,教育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基督教会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6)
正基督教中国化是当前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后,而且这种热度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热议之余,我们需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其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主流文化,基督教与主流文化融合得越好,适应得越好,越有光明的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面,我谨尝试用中国基督教史的这面历史之镜,谈一下基督教融入中国文化最本质的问题——适应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4,(7)
<正>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指经济模式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文化观念上的改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发生了积极的文化改变,也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结合四川基督教会实际,就中国基督教两会《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和《四川基督教会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进行了思考,就基督教中国化粗略地谈几点看法。基督教中国化,关键在于如何稳步推进,重在落实,有果效。一、以文化建设为关键,厚植中国化根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坚定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毓璜顶剪纸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很多以基督教为主题的作品。主要是围绕圣诞节,取材圣经故事,做成圣诞卡、明信片、圣诞树饰物、书签等形式,极具特色,是基督教与中国民间艺术的结合的实例。通过这种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更容易了解基督教文化;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则是可以直观地了解当时的胶东的风土人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肖安平 《天风》2016,(2):13-14
正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国传统节日和礼仪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具有文化、伦理道德、理想等价值内涵。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对基督徒来讲,参与有意义、能联络情谊的中国传统风俗活动,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基督徒能否正确对待传统风俗习  相似文献   

14.
天风博客群     
《天风》2009,(6):30-31
一、如何对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基督教如何对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问题。今天仍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不能不处理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10)
<正>对中国基督教而言,"三自爱国"不仅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同样也有当下的重要性,更有它未来的建设性。如果从基督教中国化的纬度思考,最初发起"三自爱国"是中国基督教为了在新中国生存发展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这个选择是对的。但要真正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认同,实现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这只是个开头而已。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扩大的大背景下,在众多的挑战和危机面前,中国基督教必须确立三自道路的神学自信,探索坚持按三自原则办  相似文献   

16.
<正>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基督教人才培养事工,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17年7月14日在沪举行中国基督教人才培养座谈会,本会负责同工与神学院校代表参与研讨。与会同工结合中国教会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院校建设、神学教育、保障激励等方面建言献策。经过本刊编辑部整理,现刊登与会同工的部分发言,盼望启发更多同工同道关注与代祷中国基督教的人才培养,为中国教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真正使基督教会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建造、为主做出美好见证。  相似文献   

17.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冲突进而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势必造成基督教在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本文通过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基督徒的宗教实践层面,来探讨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0.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与其他思潮一起,是当时中国文化精英在现实处境中寻求民族救赎、在传统文化中建构新身份的诸多途径之一,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风貌的塑型。当时的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很多人关注过基督教思想并创作了与基督教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家被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与人本主义品格所吸引,特别关注其镌刻在平民精神中的博爱特质。比如,在老舍的《大悲寺外》中,黄学监就是一位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