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与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与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与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海外消息     
《天风》2017,(4)
<正>→路德宗教授"草根"翻译圣经新译本近日,一批路德宗领袖与学者正致力于翻译新版圣经译本。该项目被称为福音派传承版(Evangelical Heritage Version,简称EHV),由来自威斯康星州路德神学院的荣誉教授约翰·布鲁格(John Brug)进行监督。布鲁格将这项工作称为"草根翻译"——这意味着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广泛使用教会牧师和信徒的编辑和评估"。他们希望能让圣经更贴近教会,寻求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平衡,并让教会参与到对翻译的评估和改进中,更全面地表达教会所传达给信徒的圣经文本。  相似文献   

3.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4.
14-17世纪英国10个代表性新教《圣经》译本以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为纲领,并受英国当时历史和知识状况影响,呈现建制世俗化和智识世俗化倾向。其实现途径有:回归原本,强调字面义;质疑教士翻译资质;彰显人的自主权,倡导世俗生活;提倡民族语译本;拥护王权;展现英国本土社会生活。英译本《圣经》的世俗化交织着各种权力争夺,是新兴社会阶层反教权主义的重要手段和英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柳松 《天风》2017,(8):44-45
16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546年)所发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一场消除当时天主教内部赘疣的变革,一场神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上的变革。而对于路德这位伟大人物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发其进行宗教改革的源头,乃是圣经。马丁·路德曾起誓忠于圣经,终生捍卫圣经真理。中世纪,一般人很少接触圣经,通常只在弥撒中听神父用拉丁文诵读几段经课。  相似文献   

6.
海外消息     
《天风》2015,(6)
<正>联合圣经公会:2014年圣经翻译创下新纪录联合圣经公会于2015年4月29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虽然2014年翻译工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挑战,圣经的翻译出版却创下了新纪录:51种语言的圣经在2014年翻译完成,惠及13亿人群。数据显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这两个去年遭受重创的国家,新发布的圣经中有31款是首次翻译,1000万人首次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阅读圣经。报告还指出,2014年对于电子圣经图书馆的圣经数量具有里程碑意义,共新增200种语  相似文献   

7.
岳清华 《天风》2017,(8):42-43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就是领人回归圣经。"神学家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忠于圣经教导,并且体验和实践圣经话语的人。"~1他的神学思考建基在圣经中,并且促成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相合启发我们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因信生发爱路德将"因信称义"视为基督教教义的基石。1536年,路德在《因信称义的辩论》一文中指出:"基督或基督的义是在我们之外,不是从我们而来,所以不能由人的善工产生。"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7,(1):66-66
<正>《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丈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丈,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富善牧师,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可是他全程参与并最终主持翻译的白话文圣经——《官话和合本》,读过的人就不计其数了。1919年,《官话和合本》圣经正式出版。圣灵借这部圣经,引导许多人信主得到救恩,结出美好善果,同时也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今年是《和合本》圣经出版100周年,在此纪念为翻译《和合本》圣经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和合本》  相似文献   

10.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丁·路德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明史和路德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路德的学习、教职和改教生涯来看,他对人文主义学术基本上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人文主义学术对路德的圣经注释、改教发现以及教牧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不能过分地强调路德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致性,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深刻的分歧之上的。作为一位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对他来说更多的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路德对待人文主义的态度、认识和立场,反映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圣经翻译"似乎是现代社会中一项"不为普通信众所知"的教会事工。但事实上,圣经翻译的工作哪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也仍然牵涉到许多相关因素,比如说译经者群体对目标语的文化上的理解(汉译圣经曾经就"神"和"上帝"、"浸礼"和"洗礼"词汇的选择和使用而出现争论和协商)、译经使用的源本、译经活动的旨趣等等。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圣经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和教会工作,甚而至于在历史事件表面看起来,其中政治考量和神学"斗争"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圣经翻译"成了新教和反改教的天主教双方互相争斗的场域。那么"杜埃版圣经"的翻译策略和操控因素就很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蔡锦图 《天风》2023,(3):47-48
<正>早期中文圣经都是文言体,但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意识到文言语体复杂,未必被所有中国人掌握,遂逐渐产生使用通用语体翻译圣经的倾向。传教士称以文言翻译的圣经为“深文理译本”(High Wenli Version),而为了让受众更广泛,他们翻译了较浅白的文言圣经,即“浅文理译本”(Easy Wenli Version),以及按官话翻译的“官话译本”(Mandarin Version)圣经,这三类圣经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文通用语言圣经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天风》2016,(3)
正《当代译本圣经》《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文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文,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录的事件,本译本适当做出调整,使内容更通顺清楚。《当代译本圣经》经版权方多次修订,最新版目  相似文献   

16.
田炜帅 《天风》2023,(4):49-51
<正>任何一种宗教在其诞生地之外的异文化区域传播都离不开经典的翻译,基督教也不例外。圣经的汉译工作不但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必然努力,更是教会本地化(enculturation)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在华天主教而言,直到1968年12月才有了全部的汉译圣经,即《思高本圣经》,而之前的传教士或中国教会人士汉译圣经的工作均未能系统化,最高的成就是完成了新约部分的翻译和出版。献县教区(今沧州教区)萧静山的译作《新经全集》是第一本新约译本,也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新约译本。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教奠基者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1518年的海德堡辩论会议中,首次提出"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的名称。他不仅是为了与当时中世纪倡导的荣耀神学划清界限,而且向忠实于《圣经》的教会指明认识神的真实道路。本文主要首先分析路德十字架神学形成的因素,接着阐述路德十字架神学的要点,最后反思路德十字架神学对今日教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认为天主教的七圣事中只有洗礼和圣餐礼是耶稣基督亲口设立的,应该作为教会的圣礼来持守,而弥撒应废止。路德通过对圣经的专心研读,认为人神之间已有耶稣基督做了中保,不再需要一个祭司阶层,信徒人人都是祭司:‘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得前书2:5)。对当时天主会的善切得救、守圣礼称义的信条,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罗马书1:17),因为基督徒信仰的来源和标准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  相似文献   

19.
赵鑫 《天风》2014,(3):46-47
<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中部的艾斯里本。他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对于新教来讲,他是回归圣经、渴慕恩典的属灵伟人。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人物。马丁·路德出生于一个德国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经营铜矿业,家境不富裕。路德在父亲的期望下,在爱尔福特接受大学教育,1505年开始学习法律。本来要成为律师的路德,在去往爱尔福特的路上,  相似文献   

20.
英语术语"New Perspective on 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