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否增加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利用2010年度的CGSS数据分析了基督教信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非基督徒一样,基督徒的人际信任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呈现出一定的信任差序格局。与非基督徒相比,基督徒的普遍信任更低。回归分析表明基督教信仰对于普遍信任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基督教信仰只是增加了基督徒的"教内信任",并没有提高基督徒对"教外人群"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
肖安平 《天风》2016,(2):13-14
正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国传统节日和礼仪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具有文化、伦理道德、理想等价值内涵。正确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关系,可以使基督福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融合,加快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对基督徒来讲,参与有意义、能联络情谊的中国传统风俗活动,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基督徒能否正确对待传统风俗习  相似文献   

3.
王莺 《天风》2009,(9):59-60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顾名思义是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过去和现在与学术界、教育界的密切关系.阅读<科学与基督徒信仰>一书后,我试着在书中寻找下列问题的答案,"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矛盾吗?""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历史上是如何联系的?""基督教教义对现代科学实验有贡献吗?"  相似文献   

4.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有一部分傣族却信仰基督教。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傣族主要是被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依然是这两类群体的后代。他们在傣族社会是蒙受着污名的群体,被傣族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但是归信基督教却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基督徒,成为普世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份子。因而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来说,基督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去污名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这是一种身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7.
[问]我发现基督徒无论在个人或群体信仰实践中,都很强调对主祷文的熟练掌握与不断使用,如此做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背诵主祷文? 伺俯人弟兄 [答]何弟兄,你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的问题,从漫长的教会历史角度来看,基督教形成了一个关于基督徒信仰和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理体系,即信经、圣礼、十诫与主祷文,四件一套,认信、...  相似文献   

8.
超越的人生     
在基督教会开始初期,基督徒们在面临极大的逼迫时,为什么殉道的那么多,而基督教却没有被扼杀在摇篮中呢?虽经受过无数次的迫害,似乎是致命的打击,但每次迫害、压制,都产生教会新的活力,愈迫害,信主的人就越多;愈压制,教会就越兴旺——这是信仰的力量!当人寻找到真理,去实践真理时,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 人生需要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可以告诉人们生命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个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三个面向:基督徒的规模和格局、基督徒的人口及社会分层特征、基督徒的社会心态。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9%至2.2%之间,相对应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68万至2936万人。基督教在我国汉族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与佛教徒相比,基督徒的活动更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在信徒特征上,基督徒的女性比例很高、年龄结构偏老、居住在农村的信徒相对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不仅低于无信仰群体,也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或几乎最低。尽管如此,基督徒平均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社会底层,基督徒的社会心态比无信仰群体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11)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实现也必然是大众性的,它不仅是指教会本身的基督徒大众,更是要面向中国大众的实践,中国教会要以众人能理解、认可、肯定和欣赏的形式呈现出基督教的信仰表达。基督教有必要与不同信仰团体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何以能够深入大众心里,从而吸取其成功的经验,真正实现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相融。  相似文献   

11.
黄凤想 《天风》2004,(1):27-30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于基督徒来说是行事为人的衡量标准,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准。基于圣经在基督徒心目中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于圣经的解释就尤为必要了。基督教会两千多年的释经史,使我们明白圣经是需要解释的一本书;并且对同一段经文有不同的解释,也是促使教会不断追求更确切经文意义的动力。对于圣经中某段经文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7,(5)
<正>如何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如何发挥基督教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如何让基督徒的信仰见证于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努力践行圣经教训,积极服务社会人群,用信心、爱心和实干,探索出了基督教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14.
<正>这本书提出了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四个理由:上帝的沉没;上帝的懒惰;信仰证据的缺乏;微调论(证明上帝存在的设计证明的一个变种)的不可能,即宇宙看来真正是无神的宇宙,而决不是看起来是基督徒的有神的宇宙。这本书简明务实,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问题。该著作不仅为世俗人文主义者、为无神论者所阅读,也为一些基督徒所阅读。从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类理性的光芒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傅献祭 《天风》2006,(9):30-33
基督教既是教义性的信仰,也是伦理性的宗教。教义是其内涵,伦理是其外延,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真正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性表现是,以信经宣告信仰,以圣经确立并检验教义,以教会活动践行教义。基督教的伦理性在于相信一位伦理的上帝,这位上帝必然要求基督徒重伦理、讲道德,尤其注重爱、圣洁和公义。教义性和伦理性相结合,一定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要用爱忍耐他人的误解,要有信心,更要有盼望:爱能消除误解。国内很多人听说过基督教,也见过教堂,但不一定都了解,甚至还对其有一定的误解。牧师能结婚吗?能杀生吗?或者对于一些基督教教义的误解。面对这些误解的时候,基督徒心里是难过的。很多基督徒受误解时,可能觉得自己信仰受辱,都急于辩解,希望能消除误解。当然,在  相似文献   

17.
人和机器——技术的社会学和形而上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说技术问题成了人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问题 ,这不是夸张。当今时代是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不但旧宗教信仰弱化了 ,而且 1 9世纪人道主义信仰也弱化了。现代文明人唯一有力的信仰是对技术 ,对技术的威力及其无限发展的信仰。技术是人最后的爱 ,他准备根据爱的对象改变自己的形象。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助长了人的新信仰。人曾渴望信仰的奇迹 ,他觉得 ,奇迹仿佛已经终止。然而 ,技术产生了真正的奇迹。技术问题对基督教意识而言是十分令人不安的 ,基督徒没有理解这个问题。基督徒对待技术有两种态度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完全的。多数基督徒认为技…  相似文献   

18.
汪琴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31-141,192
宗教身份是指某宗教团体(派别)及其信徒在世俗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基督教传入罗马前,各宗教间保持着和平共处的态势。其时,拥有某宗教身份不会影响人们的法律地位。但随着基督教的出现,这种情况改变了。帝政初期,他教信仰者因憎恶基督徒而对其迫害。因基督教身份,基督徒或被剥夺市民身份降为外邦人;或被剥夺自由身份降为奴隶。此时,宗教身份是人格变更的因素。而当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时,信仰正统的基督教则成为完整人格的构成要素。凡信仰正统基督教则享有完整的权利能力;反之则具体权利能力受限,但不会导致身份的剥夺。  相似文献   

19.
汤士文 《天风》2007,(18):30-32
祷告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曾经将祷告比喻为基督徒属灵的呼吸。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认为祷告是培养基督徒生活的主要的工具。中国基督教的先辈、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吴耀宗先生也说:"没有祷告,就没有属灵的生命,就没有基督教"。这些精辟的言论都足以说明祷  相似文献   

20.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9):24-25
这个专栏过去三期探讨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一段落,谈论了我们对天父上帝的信仰。今期开始我们进入了《尼西亚信经》的第二段落,这段落论及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信仰。相比起其它段落,第二段落篇幅明显最长。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在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这是我们信仰的独特性。我们基督徒不只是“信上帝”的人,更是“信耶稣”的人,是基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