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基督宗教以基督“非以役人 ,乃役于人 ,为人赎价”的精神而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业。中国教会曾有过基督徒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究竟应为“先知”还是应为“仆人”的讨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教会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中国基督徒所达到的基本共识是 :在信徒仍作为少数“信仰群体”的中国现代社会中 ,其使命首先并不是以“先知”之姿去君临、而应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 ,即以服务精神来发挥光和盐的作用 ,体现基督徒的人生质量和意义。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其社会结构及体制正在改组、重构 ,作为这一社会细胞的人也因此而…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个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三个面向:基督徒的规模和格局、基督徒的人口及社会分层特征、基督徒的社会心态。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9%至2.2%之间,相对应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68万至2936万人。基督教在我国汉族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与佛教徒相比,基督徒的活动更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在信徒特征上,基督徒的女性比例很高、年龄结构偏老、居住在农村的信徒相对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不仅低于无信仰群体,也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或几乎最低。尽管如此,基督徒平均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社会底层,基督徒的社会心态比无信仰群体更积极。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权利”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人的伦理价值体现,并由此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资本权利霸语有着深厚历史根脉,且遵从了从财产权利到资本权利、从资本权利到资本权力再到资本权利霸权的叙事逻辑。资本权利以资本主义法权观为基点而生发,最终在资本逻辑推动并在“个人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引下把财产权利推向极致,最终形成资本权利霸语,把“人与人的世界”变为“狼与狼的世界”,形成西方文明的现代悖论与伦理之殇。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法权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消解资本权利霸语,秉持平等互鉴的兼容文明观、共生共存的和谐人际观、共同富裕的仁道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和互惠互利的普惠发展观等现代文明理念,确保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轨道上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权利与义务”从“公正”方面进行了解读,论述了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受试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受试者权利优先”是平衡两者关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受试者权利优先”的具体策略:首先尊重受试者的权利(首要性);当受试者的权利与受试者的义务出现一定矛盾时,应该把尊重受试者的权利放在首位(至上性);在尊重受试者的权利中,化解两者矛盾。  相似文献   

5.
黄永亮 《学海》2022,(6):150-157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客观上,公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现实基础。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对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个体客观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对其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2)参照群体比较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会显著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其中“近位剥夺感”的影响效应要强于“远位剥夺感”;(3)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家庭背景歧视均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在客观经济层面,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主观认知层面,需要通过降低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减少各类社会歧视,增强其社会公平感,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公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363名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认同整合的调节作用。结果如下:(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倦怠;(2)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会调节个体歧视知觉、学业自我妨碍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问题,包括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建构与维持、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面向与层次、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状况总体上支持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基本的宗教认同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的追求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9.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权利”和权利观念的凸现,已经并将继续对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我国伦理学研究和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方针原则。  相似文献   

11.
陈志华 《天风》2013,2(2):52-53
耶稣之名所以被称为奇妙,因为他名字的内涵代表了救恩的行动,同时,他名字的内涵也是基督徒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耶稣”是“把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以马内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参太1:21、23)。两者放在一起,就是耶稣先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再把我们带入上帝同在的荣耀中。基督徒必须先经历“救出来”,才能践行“翻出来”,基督徒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依靠主从罪恶中被“救出来”,靠主把以马内利“翻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主教》2010,(4):49-50
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日打掉了一个阴谋袭击警察并发动大规模屠杀行动的极端宗教武装组织,共有9名成员被捕,其中包括一名女子。据悉,这个名为“基督教战士”的极端宗教武装组织甚至计划“最终发动起义,推翻美国政府”。报道说,这伙武装分子在其网页上宣称,他们要做好“铲除反基督徒者”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沈红娟 《天风》2002,(4):34-34
中国发展的近20年,我国基督教向世人展现了空前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信教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广大基督徒爱国爱教,回报社会“作光作盐”,一片爱心。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信教公民的关心、爱护,也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坚定不移地走三自爱国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2,(2):64-64
以色列中央统计处在1月6日发表的报告中显示,以色列基督徒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报告称,以色列基督徒的整体人口约154000,当中阿拉伯基督徒只有1%,非阿拉伯基督徒有0.7%,犹太教徒有1.7%,  相似文献   

15.
道德权利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是公民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在公民社会中既是法律权利的基础,又是法律权利的扩展和深化,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对等等特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道德权利的存在,相反,道德权利在公民社会中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这些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时代大背景,通过对河南省一个村庄基督教有所发展但仍处边缘、并且由于基督徒的原因村庄不同群体产生隔阂的现状之描述,初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并通过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关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教只是村庄多元文化体系中无足轻重的一环,基督教在内地农村的社会功能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徐嘉 《学海》2022,(4):184-193+201
道德权利理论不是伦理学中的固有论题,其近几十年的兴起是缘于维护个体利益的需要。而带来的难题是,哪些道德权利必须保护,道德权利不可僭越的边界又是什么。通常采用的以静态的、原子式的方式抽象地分析道德权利,并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联讨论的方法,不能解答以上问题。对此,“群己权界”的辩证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因为个体的“道德权利”与群体的“伦理秩序”处于一个复杂的张力结构中,两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共存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统一体中。伦理秩序必须尊重个体的生命权、尊严权等基本道德权利,而道德权利也不能冲击伦理秩序的有序、和谐和公正原则。此外,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允许道德权利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在特定时期、非常状态下,个体的道德权利受到一定限制,而要保证伦理秩序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8.
章妮 《福建宗教》2002,(6):27-29
“惟有在爱里.我才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惊喜地发现自身的存在”的作家张晓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集作家与基督徒双重身份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绝少的现象。张晓风作为台湾第三化散文创作群体的杰出代表,借助自己的基督教思想.用“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的诗性和神性阐释着生命与生存本体,她用如明矾入井的爱心,“令浊物沉淀,水质复归澄莹”,  相似文献   

19.
陈永涛 《天风》2003,(5):38-41
导论: 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基督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论与广大信徒的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到基督徒对教会论和救恩论的思考,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督徒对世界,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也就是说,不但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基督徒的现实生活态度。 今天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督论在思想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个基督论,似乎很难充分帮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20.
房赢 《天风》2008,(10):44-45
这是一位看似平凡而又极其不平凡的弟兄。平凡的是他与我们大多数弟兄姐妹一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不平凡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督徒、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不断地在用他那弱小的身躯传扬着环保的精神。他就是被许多媒体誉为“科研痴人”、“环保狂人”、“新时代的铁人”的刘宝敬弟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