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太素,名汝夔,太素是他的字,苏州常熟人,父亲位居礼部尚书.虽然瞿太素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但他却无心仕途,反而热衷于炼金术.1589年,他拜访了身居韶州南华寺的利玛窦,期望学习西方炼金术.利玛窦收下了他,教他西方科学,当然,更主要的是教他基督教神学.1599年,瞿太素替利玛窦《交友论》写序,介绍了自己结识利玛窦的情形:“万历己丑(1589年),不佞南游罗浮,因访司马节斋刘公,与利公遇于端州,目击之顷,已洒然异之矣.  相似文献   

2.
<正>在利玛窦写作《天主实义》之前,其前辈罗明坚已于1584年撰写了第一部中文版教理问答著作《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简称《天主实录》。范礼安对此书并不满意,1593年,他嘱咐利玛窦重写一本类似著作。1594年,身处韶州的利玛窦开始撰写一本新的教理问答,此时,他已结识瞿太素,受其影响,于动笔当年改着儒服。换言之,自1594年起,利玛窦深刻认识到儒士与儒学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3.
严锡禹 《天风》2017,(2):27-28
正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人,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10日随罗明坚来到广东肇庆,开始在中国传教,历时27年,1610年5月11日客死北京,年仅58岁。利玛窦的传教生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东时期,1 583年至1595年,主要传教地为肇庆(1583-1589)和韶州(1589-1595)。这是利玛窦与中国最初接触的  相似文献   

4.
严锡禹 《天风》2017,(1):23-24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教名弥格尔(Michele),字复初,1543年出生于意大利,1579年7月20日奉调来到澳门,根据范礼安的指示学习中文。在耶稣会在华传教史上,罗明坚是一个过渡型人物,他最早学习中文,最早进入中国广州、肇庆,他把比他小九岁的利玛窦带入中国,1589年奉命返回欧洲,从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只活了57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利玛窦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的“实学”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今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一个天主教的传教士获得如此美誉,当然是教会的光荣。利氏在华传教28年  相似文献   

6.
<正>利玛窦(1552-1610),耶稣会在华传教士。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利玛窦推动西方画作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身体力行地把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带到中国。1582年8月利玛窦抵达澳门,据日人泽村专太郎称,"他随身带有铜版画,大都是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彩色刻印图片"。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中说利氏携来的天主教绘画"以铜版为帧,而  相似文献   

7.
韩思艺 《天风》2023,(9):35-37
<正>2021年10月30日,新华社发布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称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2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利玛窦不仅将西方的宗教、文化、科学带到了中国,也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到了西方。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利玛窦留给我们最大的基石,同时也是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他在《天主实义》中提出的“吾国天主,  相似文献   

8.
西方炼金术在传统科学史家的眼里,是现代化学的前身。但在进入了20世纪之后,西方思想界开始重新认识炼金术,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更看到了它的神话性和宗教性,其中的代表就是伊利亚德。伊利亚德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了著作《锻造和熔炉》,其中明确地区分作为前化学的炼金术和作为一种精神技术的炼金术。伊利亚德认为西方炼金术充满了对神圣的追求,实质上表达的是一种救世的神学。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7,(1):23-25
罗严锡禹:罗明坚及其《天主圣教实录》 明坚(Michele Ruggieri),教名弥格尔(Michele),字复初,1543年出生于意大利,1579年7月20日奉调来到澳门,根据范礼安的指示学习中文。在耶稣会在华传教史上,罗明坚是一个过渡型人物,他最早学习中文,最早进入中国广州、肇庆,他把比他小九岁的利玛窦带入中国,1589年奉命返回欧洲,从此再未东顾,1607年5月11日在意大利去世。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是接受过16世纪正宗西方教育,然后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近30年学术交流的最早的西方人。他非常熟悉当时西学的特点,而且向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不同于中国"天圆地方"的西方宇宙观,以及中国所没有的西方的演绎式推理法。然而,与利玛窦所想到的不同,原来中国并不是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逻辑,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就惊叹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卦序之精妙。不过必须指出,利玛窦的西学输入之后,为17世纪以来东亚文人的学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183;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在西方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动力,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渐"的序幕。他把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义相联系,认为"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和基督教的真理"[1]。利玛窦的介绍使西方人看到  相似文献   

13.
荣格“与狼共舞”●(美)刘耀中李以洪现代很多学者都已注意到东方神秘主义同西方神秘主义的密切联系,并力求在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证实这种联系,而且,在属于西方神秘主义传统的诺斯替教和炼金术就与中国和东方的宗教修炼和炼丹术,存在着值得重视的相似性。早在19...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7,(7):25-26
徐光启首次接触传教士是在1596年,他路过韶州,见到了郭居静,稍作交流。1600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拜会了利玛窦。利玛窦的博学给徐光启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光启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6世纪末来华传教,他对中国道教的态度与认识囿于他采取的合儒、补儒而排斥佛教、道教的策略。利玛窦论及道教渊源、道教经籍、道教义理、道教斋醮科仪、道教修炼方术、道教音乐、儒释道三教关系等方面,视道教为"迷信""伪教",将道教归入偶像崇拜之列予以贬斥。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认知以天主教为本位,服务于传播天主教的目的,不过,从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粗略记述,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道教已有一些了解,但其认识还是初步的,其中不乏偏见。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7,(12)
<正>利玛窦去世后,龙华民(Nicclo Longobardo,1556-1655)执掌在华耶稣会士,对"天主"一词的翻译提出了质疑。在他的支持下,耶稣会对利玛窦的主张进行了调查。1621年,耶稣会在澳门召开会议,讨论利玛窦与龙华民的主张,结果支持利玛窦的一派赢得了胜利。然而,龙华民并未就此罢手,继续坚持他的主张,反对使用  相似文献   

17.
南印度独创的瞿布罗是神庙多重院落格局形成的关键,后期高耸的瞿布罗更是打破旧有“圣室最高峰”的修筑理念。瞿布罗神山道场的宗教象征是对圣室屋顶象征寓意的承接和取代,呈现出象征转移的事实。相比修缮圣室,筑起高大、厚重的瞿布罗是诸多君主宣告王国实力的更优选择,其最终演进为“神王合一”的双重文化符号。瞿布罗投射出的秩序感是南印度社会文化的表征与重要的宗教隐喻,有着极强的印度教特性。伴随虔诚运动的进程,瞿布罗看似是神性空间对世俗的让渡,实际上却通过宗教场域的不断扩张与对俗事之地的层层渗透,使神庙在印度教社会中的角色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18.
严锡禹 《天风》2017,(7):25-26
徐光启首次接触传教士是在1596年,他路过韶州,见到了郭居静,稍作交流.1600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拜会了利玛窦.利玛窦的博学给徐光启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光启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据说,徐光启与利玛窦交谈后,当晚就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圆圆的堂屋中,设有三个台,其中一个台上有像,另外两个没有.徐光启不知道梦的含义,十分迷惑.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明代是中国早期油画的肇始期,起始动机是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而作的圣像故事绘画.能够真正影响到中国早期油画发展的,还是在油画自身发展纯熟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之所以是中国早期油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无疑与他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给明神宗的贡品有关.清姜绍书《无声史诗》中记:"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踊踊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1]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也有对于这幅圣像画的详细记述[2].他将油画带到了中国统治者面前,由于文化精英和统治者的话语权的主流意义,使得这幅油画具有了标志性.  相似文献   

20.
梅谦立 《孔子研究》2013,(1):117-123
从16世纪起,西方传教士就试图理解佛教。最早,他们认识了日本佛教,而他们对日本佛教的理解塑造了他们对亚洲其他地区佛教的理解,更旁及对其他宗教及学派的理解。因此,利玛窦关于中国佛教的理解不仅仅在他跟中国僧侣的来往中被塑造起来,并且也受到了在日本传教的其他耶稣会士的深刻影响。利玛窦按照范礼安的思想框架来理解中国佛教,并且采用同一个框架来理解宋明理学。不过,对中国古代儒家,利玛窦摆脱了这种框架,形成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