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化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对传统节日的观点与态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春节为例,通过问卷法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待春节的态度与观念、现如今他们的过节方式,以及春节对于大学生们的意义。发现: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体现文化补偿与逆向流动的心理特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要考虑出生年代、成长阶段、性别、地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7,(12)
<正>恶要厌恶,善要亲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国人许多东西,传统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代表着文化的痕迹和远古先民所寄托的情感,其形成、发展、盛衰有多种社会原因;传统节日也是各民族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商业化和形式化的冲击,节日内涵的传播越来越少,并渐渐淡化、弱化和虚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不同的节日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节日的优秀文化因素,为本土节日文化补充新鲜血液和营养成分.我们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中,改进和革新中国传统节日中那些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过节理念与运作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等特点。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媒体对西方节日的关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日渐式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困境也日益凸显,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契机,新媒体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困境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人来说一直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近几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节日氛围下降、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节日开始呈现出了逐渐衰弱的趋势。基于此,文章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展开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传承创新建议,希望能够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彩艺术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存在争论,对于当代的水彩风景艺术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民族艺术精神的回归进行研究。水彩画艺术本身来源于西方,传入我国后逐渐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中国水彩风景艺术融入了东方文化特色,这使得中国水彩风景艺术具有了自身的特色,也更加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对于我国的水彩风景艺术来说,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当前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2016年腊八、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参与节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2016年腊八、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各地宗教界积极参与节庆文化建设,创新思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艺术特征上看,春联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文学、音乐以及书法;从历史渊源看,春联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传统节日相伴随,并沿袭为一种民族文化习惯;从现实层面看,当今传统节日的法定化,更为节日艺术提供了深远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手风琴艺术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和精神气质。线条美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显著特征,也体现在现当代手风琴音乐表演当中。  相似文献   

11.
南宋朱熹(1130-1200)以儒学为本位,融合三教,创“朱子学”思想体系,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中古以来社会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影响极大,是值得深入、全面研究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蔡方鹿先生最近出版了《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10月版)一书,把朱熹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方面深入研究了朱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朱熹思想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且纵贯古今,综合创新,坚持以现代化为价值评判标准,在批判朱熹思想流弊的同时,提出继承创新“朱子学”中所体现的民…  相似文献   

12.
张锐 《美与时代》2023,(5):58-60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年画是年画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别。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年画之中也有所体现;而佛教年画更是直观地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特色。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用于岁时节令的装饰,特别是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中是必不可少的。年画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年画是年画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15.
极简主义作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理念与思潮,成为当代设计的一种重要风格,从生活层面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与此相契合,在中国古代绘画、工艺美术与园林建筑之中,同样有着对于简约之美的追求与艺术表达,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简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简约文化的追问与探索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它的存在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于简约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山水画,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每代画家们用笔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的写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是对笔墨认识的一种展示。它是中国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是绘画学精神的体现。笔墨吸自然万物之灵性,承载文化历史之传承。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它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面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绘画画在陶器上。秦汉,宫殿壁画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丹 《美与时代》2004,(9):60-61
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社会文化,如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是长期的积累,具有相对固定的性质.中国舞蹈审美形态的传统,是在中国舞蹈数千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一脉相通的传统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制约下,中国舞蹈在表演和审美形态方面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兴趣,也是进行我国传统文化展示的很好的窗口。在分析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内涵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精神体现,并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述了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问题,希望能对今后的国画创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教对中国社会民俗影响是深刻的,由此也不难看出,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道教与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本身具有的适应性。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最被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看重,庆祝活动也最为盛大的要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