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最初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认识》第二卷里,后来派普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文又被收集在艾耶尔编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年伦敦版)一书里,中译文就是根据派普的英译文转译的。本文的标题已经指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取消哲学,取消哲学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怎样“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达到“取消形而上学”的目的呢?这就是用所谓“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语词和句子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卡尔纳普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应用标准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条件”;“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对它的证实方法”。他认为,凡不能证实的词和陈述都是无意义,都是假概念和假陈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他宣称:“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哲学上的任何概念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概念”和“假陈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的争论也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作者说,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这个决定性的步骤”,“从此就达到了根本取消形而上学的地步”,哲学从而消失了,“所剩下来的既不是陈述, 也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否定的作用就是“取消形而上学”;其肯定的作用就是为“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给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服务”。作者明确地宣称:逻辑分析所作的“判决”,不仅打击了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同样打击了一切规范哲学和价值哲学以及“作为规范学科的任何伦理学或美学”,“因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客观有效性是不能从经验上获得证实或从经验的陈述上推断出来的。”至于他说这一“判决”同样地打击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等等,那就真是完全胡扯了,因为这一学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在“科学的哲学”和“取消形而上学”的幌子下,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它乃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变种。经典作家对休谟主义、马赫主义的批判,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3.
陈云同志专门的哲学著述不多,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存在于他的领导工作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中.现将近年来理论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一、“只唯实” 的唯物论思想1.对“唯实”原则的理解 有的论者认为,“唯实”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具体表述形式,它鲜明地反映了我党一直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立场.陈云以他在思想路线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宝库,为广大干部努力掌握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批评苏联学术界中的经验主义倾向。他指出,苏联有一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过分沉溺于研究十分烦琐细小的题目、积累材料和对材料作简单的描述,而低估哲学概括的意义。但他胡说这种情况也是所谓“个人迷信的环境”造成的。他说,过去对波克罗夫斯基等人的严历批评,不能不引起社会科学中贬低理论思维的现象。他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反对建立一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的“具体社会学”,也反对把对经济、劳动,文化、家庭、日常生活等等的研究包括到社会学的对象之中,反对把社会学理解为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作者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在某些地方巳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生活和人文科学的需要”。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阶级对抗和其他社会对抗已被消灭的条件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否被对立面的完全一致所代替呢?如果不是,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矛盾是怎样的呢?他还认为,关于个人及共本质、权利、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现在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论述意识、精神因素在现时代的巨大作用。他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以特殊的形式在增长着。他认为证明这一点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经济关系领域内的作用正在增长,它力求把某些计划因素引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而且“在资本主义列强的相互关系中出现了整体化的倾向,市场关系局部地得到调整”。他还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可能抑制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的作用。在最后一部分里,作者公然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许多基本原理。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各阶级为达到共同目的所采取的一致行动。又说,在目前的苏联,国家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而是全体人民用来解决共同任务的政治工具。他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庸俗化,,的幌子下,反对阶级观点,宣扬阶级调和论。他故意把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对立起来,仿佛民族解放斗争就不是阶级斗争。他不以阶级观点分析民族民主国家的阶级实质,却笼统地说什么“民族民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捍卫民族独立而把一切反帝力量联合起来,并在适当条件下转向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宣扬世界热核战争的危险性,说“达种危险性迫使一切反对军国主义的力量不顾阶级差别而力求团结起来”,而且“甚至垄断资本的个别集团也是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挑起热核战争的企图的”。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经验派的自由观近代哲学一扫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一统天下,自由问题也不再披着神学的外衣被曲折地提出,而直接表现为自由与必然冲突的重大哲学问题,这个冲突实际上是时代的冲突,自由成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重大课题。英国经验派的自由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经验派的始祖,他把探讨终极因的形而上学斥之为无用物或献身上帝的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黑格尔对法权制度的历史经验阐述从辩证逻辑体系中抽象出来,展开了黑格尔对现代社会国家合理性的哲学论证,并为理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笔记准备条件。本文分析出马克思的笔记中逻辑学批判、政治批判和经验批判的三重要素,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冲突集中于"中介"是否能够调和矛盾的问题。本文在强调马克思对革命民主主义论证的同时,也分析了他当时不成熟的思想带来的误解,并指出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最终发现了私有制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基础,由此开始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邏輯問题討論中,出現了一种邏輯先验論、邏輯实証主义、实验邏輯和約定論的杂拌。他們儼然以“先进”思想者自居,公开攻击恩格斯的邏輯观点已經过时,①把邏輯理論中的唯物主义傾向說成是“形而上学”(这是自康德以来的唯心主义者給唯物主义者的名称);并認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只反对邏辑理論中的“形而上学”,而不应当  相似文献   

8.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旷三平 《哲学动态》2005,3(10):11-14
一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否意味着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终结 近代哲学以来,没有什么思想比"形而上学"更遭人批驳和唾弃的了.甚至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曾对形而上学展开过批判,他们都怀有试图"走出形而上学"的最初愿望,但最终却不得不重新回归"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内部首先发起的攻击,虽然形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最初打击并使它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是这种攻击充其量属于形而上学内部的"颠覆和造反".借用卢卡奇的一句话说,就是"走向内的道路",即反对形而上学又坚定地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形而上学的真正"颠倒",但毕竟为后人走出形而上学的"怪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既是诱入形而上学的"鬼火",又是走出形而上学的"路标".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11.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12.
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要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现象的起因和条件,探讨极权主义这个现代特有的现象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结构因素。正因为如此,她的许多观点和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极权主义是反犹主义、民族国家的衰落、种族主义、为扩张而扩张、资本和暴徒联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极权主义就是从根本上消灭人性,它反映了“我们世纪的危机”,揭示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13.
作者首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下面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而不能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社会学,最多只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包含有哲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同时又是社会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作为关于社会的哲学科学,才能头一次科学地解决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社会学的科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作者也谈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部问题包括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内,而认为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有机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次,作者论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他说:具体社会学研究是发展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社会学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有变为由一些凝固的、固定不变的、脱离现实的概念和范畴组成的体系的危险。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伟大的创举》都是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他反对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的任何研究都称为具体社会学研究,而主张把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区别开,认为具体社会学研究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再次,他阐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这样的对象包括:一、社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及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成长为共产主义社会自治的过程;三、劳动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互关系的动向,首先是人的形成过程,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形成过程;四、家庭和日常生活关系;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宗教存在的原因和消除的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向共产主义意识过渡,等等。最后,他论述了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是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则包括提出假说、进行社会实验、填调查表、直接访问、研究私人文件、进行观察以及模拟、统计和数学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4.
编后记     
为了向读者反映近数月来苏联哲学界为苏共领导人的修正主义路线辩护并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本刊在上一期中曾从苏联报刊选译了十二篇文章,这一期中继续选译了十一篇文章,供读者研究和批判时参考。本期译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组:一、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三、关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问题。第一组有四篇文章。苏联《哲学问题》的社论,对我们的党作了种种无耻和恶毒的污蔑。它诬蔑我们是“教条主义者”,说我们“脱离辩证法和转到僵死的形而上学立场上”,并“企图用革命  相似文献   

15.
“只有对于”哲学“这门学科的整个研究”,“才是它的概念的发现”。(黑格尔,第6页)因此,从整体上对哲学进行思考,可以获得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最佳视野。马克思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要义的本质概括,而马克思哲学要义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继承、超越和发展。所以,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必须弄清马克思哲学要义以及它和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哲学要义是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和逻辑的衔接所谓历史的衔接,是指西方形而上学的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产生马克思的哲学;所谓逻辑的衔接,是指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方形而上学的特…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在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哲学思潮概括为四个: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属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理论领域,或者说是“社会理论”领域;而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则是一种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学诸问题的理论领域,哈贝马斯称之为“纯粹哲学”领域。显然,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理论领域的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个领域,要绕开马克思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理论的。然而,在所谓“纯粹哲学”领域,我们却几乎看不到马克思的身影,或者说马克思基本上“不在场”。这不…  相似文献   

17.
兰洋 《哲学动态》2023,(5):38-46
对于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阐释,伊拉斯谟的“绝对和平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可被视为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但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些理论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叙事方式,都深陷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打破了以往哲学将社会历史看作思想注脚的传统,实现了本体性逻辑和方法论视角的双重变革。马克思完成的范式革命开辟了政治哲学的全新视域,解析了生产逻辑、资本-霸权逻辑和人类共同体逻辑,奠定了思想与现实辩证互动的有效方式。它既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也为实现持久和平、寻求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理性的区分     
什么是哲学或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回答直指在者之在。这种回答与他追问“思想的第一开端”有关。而博德尔的见解与之不同,他认为,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这种爱体现为一种概念的表达,一种智慧的给予,它涉及到概念理性,哲学是在这种理性中实现出来的,它不能还原为本体论、神学。理性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纯粹理性(即概念理性)。前两者是理性之内的区分,而纯粹理性是理性自己与自己的区分,后者产生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领导人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方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的理论、政治和策略方针进行粗暴的攻击。各国共产党关于争取和平的意义、关于在各国人民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和平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前景的结论遭到了猛烈的攻击。这种攻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方面是:企图修正列宁关于不容许借助战争在其他国家“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的确,在这里,中国领导害怕暴露自己是早已为共产主义运动抛弃了的托洛茨基观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从最初规定的确认与演变理路来说是对“逻各斯”本身的追询与探讨,力图“以同样的方式在一种精神本原———逻各斯发现世界的本质”(策勒尔,第48页),进而演变成柏拉图关于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规定是说明“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基质依据。在他看来,在“存在的存在”的根基之处,科学、神学与哲学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理论奠基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哲学从旨趣与结构方面,乃至在其本性规定方面,就成为了“形而上学”。这样,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它对于每一个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