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就人类脑电图研究言,思維(心算)与脑电图的相关一直是許多研究者注意的一个問題。从生理心理(或精神生理)角度来看,有关大脑輸入(感觉)或輸出(运动)的知識比較丰富,但中枢过程的知識事实上尚頗空虛。例如思維等复杂意識活动的机能定位問題,自勃洛卡(Broca)后百年間始終意見分歧,截止目前仍然是一个国际間热烈爭論  相似文献   

2.
我之所以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有些哲学著作中几乎不采用这个哲学用語,甚至有些哲学家怀疑“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第二个方面的基本命題。我以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对哲学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最概括的表述,应該运用这个哲学用語并对它的內容和意义进行研究。我們知道,恩格斯在“費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終結”一書中对于哲学基本問題作了完整而精确的表述。他說全部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問題。这个問題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哲学家就是依其如何回答这个問題而分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的。关于哲学基本問题的第二个方面,恩格斯加以完整表述如下:“但是思維对存在的关  相似文献   

3.
陈幗眉 《心理学报》1959,4(2):27-33
去年的心理学批判运动,提出了許多爭論的問題,对于这些問題展开广泛的討論,以求得进一步的明确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知道,在我們的各項工作和各門科学中,都必須政治掛帅。然而过去我們的心理学教学却不是如此,过去不是在心理学中政治掛帅,而是相反地在政治問題中心理学掛帅。也就是說,把一些政治性問題归之于心理学上的原因。例如,把“有人留恋資本主义,有人响往共产主义”解释为如人面各不相同似的无可非議的“性格”問題。把右派向党进攻解释为气貭的表現;把政治态度消沉解释为类型的隐蔽;主观主义看作是缺乏思維的批  相似文献   

4.
苏联“哲学問題”和“苏維埃教育学”兩雜志,近几年來曾發表許多文章討論有关意識的一些問题。下面是在討論中的一部分簡略意見: 第一是意识是物質的,还是非物質的?在这个問題的討論中有三种不同意見:①認为心理現象,意識是物質的,客观的。理由是,現实存在的一切事物,按其本性来說都是物質的;思維是物質存  相似文献   

5.
問題学生解答应用題的思維过程受制約于題目的結构。雅魯楚克曾指出:“学生解題依課題的复杂程度和課題的数学結构、依学生的准备性为轉移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解題过程。所以分析課題的結构特点,是了解学生解題的整个思維过程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关于錯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文章。关于錯誤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問題討論的继續,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一、认为錯誤思維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如人們犯错誤就是因为主客观没有统一起来,所以錯誤的主观认識同客观存在沒有同一性;“又如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思想(錯誤思維)是不相容的,这是非法的,列在被改造之內的,因而不可能有统一性的”。(参看《錯誤思維和存在也有同一性吗》一文,学术月刊,196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7.
朱玉英 《心理学报》1965,10(1):40-51
問題 应用題教学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数、理、化,以及培养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一年級第二学期学生在解答应用題时常发生錯誤,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思維方面的問題。本研究企图在前入关于一年級小学生解答应用題的一般思維过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討儿童在解題时产生錯誤的思維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为应用題的教学实践和进一步研究儿  相似文献   

8.
本文談了两个問題:一个是关于思維机器問題,一个关于所謂“交感心理学(传心术)”的問題。关于第一个問題,作者对目前反对創造思維机器的可能性的五个論据进行了反駁。作者认为,虽然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心理都是在生物的、神經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决不意味着通过別的途径創造就不可能。控制論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动搖了神人同形說和蛋白质与生命之間联系的唯一性的观念。作者还认为,意識和思維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仍是可以复制的。作者坚决认为,在原則上不能否认能够創造名符其实的思維机器。作者向人們声称:如果人需要控制性装置具有主观性,能意識其存在,那么也能把这类装置創造出来;如果沒有需要就不必模拟。他还說,創造活动并不是人的“私有物”、“垄断权”,机器也是能够創造的。关于第二个問題,作者认为,交感心理学是神經活动生理学的一个正在形成的部門,它研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条件下对人发生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和基础。长期以来,人們都认为所謂“交感心理”、“传心现象”是一种神秘論,根本不存在。作者却认定它有实在性,反对流行的“偏见”,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作者还說,这意味着人們在交往方式上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作者看来,思想先于言語。在“传心感化”中传递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意象”。“意象”的意义不需要言語,不依賴言語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沒有詞、沒有言語,在相隔一定距离之下是可以传递的。  相似文献   

9.
日内瓦国际討論会于1961年9月6日到16日,举行了第16届討論会,主題为“幸福的条件”問題。参加討論的有来自許多国家、代表各种流派的人士53人,会上有5个人作了专題报告:(1)季埃格萊(Henri de ,瑞士人):“幸福的光景及其源泉”;(2)杜巴勒神父(Le. R. P. Dominique Dubale,法国人):“幸福的哲学条件”;(3)拉加歇(DanilLagache,法国人):“从心理分析观点看幸福”;(4)沙夫(Adam Schaff,波兰人):“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5)朱維納尔(Bertrand de Juvenel,法国人):“理想世界”。此外:日內瓦市敎育局长波雷耳(Alfred Borel)和日內瓦国际討論会委員会主席迈尔(Louis Maire)也作了演說。 圍繞各个专題报告,又举行了七次各有一个中心問題的討論会:(1)“幸福和基督敎的价值”;(2)“有理性的人。”(3)“心理分析观点,”(4)“社会主义倫理学中的幸福問題;”(5)“現实的幸福和理想的幸福”;(6)“面对着幸福的青年一代;”(7)“为人服务的經济学家。”最后举行了总結討論会。在討論会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家作报告的,只有沙夫一人。許多資产阶級学者对沙夫的专題报告提出了质詢,沙夫又作了答辩。討論会的全部专題报告、演說和討論記录,由該会編成一集,題为“幸福的条件”,由瑞士“Baconnier”出版社出版(法文)。本文是从这本汇編中譯出的。  相似文献   

10.
問題 在重性精神病的研究工作中,利用患者对不同刺激反应特点来探討疾病的病理机制,是頗为多見的。19世紀奥伯斯蒂納(Obersteiner,1879)和拉文-路易(Raven-Leuie,1892)在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视刺激的簡单反应时間研究中,已发現患者的簡单反应时間較健康人为长。近几年来,本統(A. L. Benton,1959)除了对患者的簡单反应进行研究外,还利用不同视刺激来探討精神分裂症患者辨别反应的特点。維納勃斯(P. H. Venables,1956,1958)及肯英(H. E. King,1962)等人又研究了患者对不同強度的視、听刺激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