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  陈缘 《五台山研究》2023,(2):18-23+29
明代中期,士人逃禅成风,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于慎行受当时社会影响及仕途经历的坎坷,亦深入到佛禅之中寻求精神支撑。于慎行在与朋友的交游中参禅悟佛,既受到当时逃禅之风的浸润,又对逃禅之风具有推动作用,可以视之为当时士人涉佛逃禅之风的缩影。于慎行对佛教的看法体现出罕见的辨证、理性、客观的态度,即在以儒家立场对佛教评判的同时,能看到佛教的济世功用价值,又能平等地对待教与禅。  相似文献   

2.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百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艰难选择、曲折前行的悲壮历程。在民族危亡关头,在民主与科学的狂飙大潮下,传统文化受到严酷挑战,各种新学说揭竿而起,佛教此时必须为自己的存在辨护,寻找自己的历史位置。中国佛教至清末已是衰落不堪,不仅僧团窳败、义学凋敝,而且蛊惑迷信,逃禅避世,愈来愈背离社会主流和中心。这种状况遭致了有识阶层的鄙视与抨击,酿成了全国范围的“庙产兴学”风潮,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华佛教更是风雨飘摇。基督教咄咄逼人的扩张,更有新文化运动“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相似文献   

4.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的佛学又以论“善恶”为根本特色,并以“忠孝”为善恶的枢纽。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以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佛、道两教作为补充,但却“不以法妨俗”。他的“三教同源”说以“心”为三教共同本源,以“善”为三教共同归趣。从治国愚民的需要出发,梁武帝以“两界”、“三教”的当然首领自居,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创造”地汲取和改造了佛、道两家的义理,在儒、佛融合历史趋势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李洪志是打着气功旗号起家的,名称开始叫“法轮功”,但他说他传的是“法轮佛法”。他的“法轮佛法”“不是低层次祛病健身的气功”,也“不是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为了与气功与宗教相区别,李洪志经常使用“法轮佛法”、“法轮大法”、“法轮修炼大法”、“法轮佛法大圆满法”、“宇宙根本大法”等名称,他的书也多以“法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曾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他主张“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最重视解析与综合,而其所建构的是一个“新综合”的哲学创新体系。张先生以“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关系为“文化之实相”,他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他的文化观中,解析与综合的统一仍是重要的特色。盖无解析则无以综合,无综合则无以创新,这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清在以佛释老的基础上,实现了弘法护教的佛教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宋儒对佛道二教的批评,为晚明的佛道会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正是德清佛道观思想的意义所在。晚明时期,士大夫中形成所谓"逃禅之风",甚至出现"士大夫无不谈禅"的局面。而佛教僧人也大多倡导儒释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8)
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集大成者、卓越的儒家思想家,王船山屡次拒绝好友方以智逃禅的劝告,且在其遗著中有不少辟佛的言论,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王船山还有入佛、传佛的一面,尤其对于法相唯识学颇有创见,却鲜为人知。这是《王船山佛道思想研究》(吴立民、徐荪铭著,即将由湖南出版社出版)一书提出的一个新见解。王船山(1619~1692)生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动乱年代。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挽救生灵于水火之中,曾在方广寺与管嗣裘以僧凝然性翰、莲冠道人南岳夏汝弼同举义旗,兵败后隐居南岳,流寓湘中、南各地,发愤著述,又与僧茹蘖、智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弗洛姆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自称他的伦理观为“规范人本主义”。他要建立旨在以人为中心的符合人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以求人及其潜能的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一门以“人的科学”为基础的、关于“人生艺术”的应用科学。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虽然以“生存哲学家”自许,但他的“生存哲学”至今人们依然见仁见智,毁誉不一。不过,他应该感到慰藉的是:他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轴心时期”的史学范畴,却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至今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雅斯贝尔斯的所谓“轴心时期”,意指的大约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