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彬 《道德与文明》2011,(3):102-106
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相似文献   

2.
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着道德价值选择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在伦理的反思批判中逐渐达成共识。通过对新闻学领域内较为常见的客观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冲突、隐性采访与社会正义的冲突、舆论自由与独立审判的冲突进行解读,或许能为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的道德价值选择提供道德依据和价值基础,从而为化解此类困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面前,各种伦理学理论和道德选择技术似乎都显得无能为力.博弈分析方法以及"自存一存人"道德哲学构想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摆脱各种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技术和较为合理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以及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网络化背景,引发了中国社会深刻的伦理转型和社会道德难题.社会个体道德自我呈现出道德理想迷茫和道德冷漠、缺乏正义和规则意识、人格分裂和知行分离、职业道德缺失等不良特征.基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的现代转型,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以相互性和公共性、人道和良善性、公正和契约性、自主与自律性等理念塑造公民伦理,是道德自我价值转型和精神提升的根本对措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824名ICU护士的调查,发现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和职业状态(如职称、工作经验、收入)显著影响道德勇气与道德困境的关系。研究指出,道德勇气的各维度与道德困境的经历呈现出负相关,显示具有高伦理操守和承诺的护士更能在伦理挑战中保持其标准。同时,道德责任感强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更频繁遭遇道德困境。研究强调,为增强ICU护士的道德勇气,减少道德困境,医院管理层应加强指导和心理支持,推动积极的伦理环境建设。这为提高ICU护理服务质量、优化护士伦理决策提供了实证基础,对促进护理领域伦理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困境中的规范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规范缺失性难题、规范冲突性难题和角色冲突性难题。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通过对代际正义、环境伦理学、安乐死以及医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些道德难题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存在论看 ,道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地域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从道德价值论看 ,道德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从道德认识论看 ,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从道德实现论看 ,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ICU护士由于工作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极易产生道德困境。目前有多种道德困境评估工具用以评估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大多数新生儿ICU护士对道德困境认知清晰,道德困境水平较高;护士的权限、治疗和护理措施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团队合作等情景是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的来源。道德困境使新生儿ICU护士产生了负面心理,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应重视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问题,采取措施以改善新生儿ICU护士道德困境,降低道德困境对新生儿ICU护士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德理想在现代道德哲学理论建构与医学道德实践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理想作为道德行动的卓越目标,体现为个人、社会与国家三个层次。在道德理想与道德义务的关系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医学美德的实现有赖于医生的超义务行为或份外行善,道德英雄和道德圣人展现出了卓越的道德品质。道德理想虽然不像道德义务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完全缺乏任何道德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不可欲的。医学美德不仅在世俗生活中是可能的,而且我们应该在医学职业中给予它应有的道德地位,它的崇高性、典范性、激励性深刻地展示了人类道德的价值和主体性尊严。

  相似文献   

11.
简论道德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道德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善恶矛盾运动的过程。道德的发展变化按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其范围和方向,可以分为道德演变、道德变易与道德流变。辩证地认识道德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止恶从善,弃恶扬善。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它一般由“由我是什么”、“我应当成为什么”和“我必须成为什么”三个逻辑环节组成。道德内化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平衡性和失衡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简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先进性、高尚性、科学性的关键。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及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内在根据。集体主义的科学含又及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民族和宗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却又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事实。脱离开民族实体去看待宗教是不对的;完全从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亦是不对的。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15.
严庆 《伦理学研究》2007,(2):9-13,35
民族道德与社会政治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说来,民族道德易受制于政治道德,而民族道德又会反作用于政治道德,同时,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作为一种有联系的精神实体,又会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世界既超越外在自然,又超越内在自然,是人特有的世界。道德如果立足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结果都只会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左右,无法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体验,无法通向人的自由世界。所以,自由而主动的人的伦理学一定是超越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事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问题。从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看,民族道德统一于国家道德,民族利己主义是为国家道德所不容的,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并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它事关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指出要成功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融合多元方法,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的整合;加强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促进相邻学科的对话与合作,注重对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增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Alejandro Rosas 《Zygon》2007,42(3):685-700
Is morality biologically altruistic? Does it imply a disadvantage i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 positive answer puts morality at odds with natural selection, unless natural selection operates at the level of groups. In this case, a trait that is good for groups though bad (reproductively) for individuals can evolve. Sociobiologists reject group selection and have adopted one of two horns of a dilemma. Either morality is based on an egoistic calculus, compatible with natural selection; or morality continues tied to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ltruism but not as a product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 dilemma denies a third possibility—that psychological altruism evolves as a biologically selfish trait. I discuss the classical treatments of the paradox by Charles Darwin ([1871] 1989) and Robert Trivers (1971), focusing on the role they attribute to social emotions. The upshot is that both Darwin and Trivers sketch a natural‐selection process relying on innate emotional mechanisms that render morality adaptive for individuals as well as for groups. I give additional reasons for viewing it as a form of natural, instead of only cultur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20.
Three questions are addressed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Jewish identity to secular achievements. Are the secular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Jews related at all to the strength of their Jewish identity? Which has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to secular achievement, a religious or an ethnic Jewish identity? Do communal aspects or private, personal aspects of Jewish identity have the stronger relationship to secular achievements? Using the 2000–2001 National Jewish Population Survey, we find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occupational achievements are related to several expressions of Jewish identity,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traditional sources of variation (age, gender, education, family status). Jewish identity, as expressed in terms of religion, ethnicity, 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rivat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Jewish secular achievement, albeit differently for men and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