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身振 《法音》2006,(11):10-12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冲击着伦理观念、传统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物质文明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2.
刘延东 《法音》2006,(5):4-5
(2006年4月13日)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来宾,朋友们:阳春时节,西子湖畔,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朋友在此相聚,就建设和谐世界进行探讨,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政协,向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世界各地的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人类福祉、国际友好、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高僧大德,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才能“万事兴”。国与国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国家的和顺兴…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4,(5):F0002-F0002
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他说,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宣扬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好的理念,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是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把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着重在解决不和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等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使由此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逐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5.
单渭祥 《天风》2009,(2):18-20
人被造本有神之形象,应活出其价值,基督来到世上就是要更新人的生命,重新激活人里面神圣的生命意识,使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趋于和谐!因此,圣经所倡导的人文意识对构建社会和谐无疑是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谐观”中西合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  相似文献   

8.
星云 《中国道教》2007,(4):34-36
"世界和谐"是所有人类共同期盼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人际之间需要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一旦失去了  相似文献   

9.
生井智绍 《法音》2006,(5):13-13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各种不同的价值,创造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但现实却是在缘起上相互依存才能生存的各个生命,在欲望约束下,在形形色色的混乱中,不同的个人、民族、文化处于对立当中。自从佛陀在印度诞生、成道、涅槃以来2500年间,佛教都是承认各个生命多样的存在方式,互相尊重其价值。只有同样相互依存才能生存的生命并非相互独立,而被视为一体。互相尊重个性的同时,承认其一体性。从这种佛教观点来看,佛教信徒内部的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也应该可以说是和谐的统一。真言密教主张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互相供养,使每个本尊的生命都大放异彩、从…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它不仅承认人是权利的主体,还承认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都是权利主体,使权利主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应的权利范围也应从人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新权利观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类要更加理性地运用自身的权利,限制自身的权利欲望,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发展。一、现代权利解读1.人类权利溯源“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的权利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及某种可达到的条件和要求的认识和期待,反映了人类对人与人…  相似文献   

11.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     
关于人的本体论界定在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人是什么"有这样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人类理性的盲目崇拜,认为人仅仅凭借自身就能实现自我救赎;另一种是反理性主义的狂热,它的典型表现是尼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当代社会,不论是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过于强调人的动物性一面,社会正在走向以物质利益为唯一追求的歧途。马里坦认为,只有走向重建上帝信仰的完整人道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具备神圣精神追求的位格才能达到对真理、自由和博爱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社会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既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和谐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分配正义、社会交换正义、社会补偿正义和社会共同的正义价值,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来自社会脑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知是指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社会脑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回顾社会脑的构成与基本功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功能,以及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认知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三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7.
觉光 《法音》2006,(5):47-50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力图从人生命的生成性及其表现形式即社会文化视域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个体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而必要的环节。人的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性。一般从广义的角度说,社会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不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则不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幸福感研究新视角——社会幸福感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幸福感研究实际上存在三种思路,即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所谓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的评估,他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五个维度。社会幸福感为现代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摆林 《中国宗教》2015,(2):34-35
实现中国梦,伊斯兰教界要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发挥在促进和谐方面的独特作用,增进宗教内部、不同宗教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以和谐促稳定,其中宽容精神极为重要。一、用伊斯兰教的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伊斯兰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追求人类团结,营造平等互助、祥和安宁的大家庭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