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在油画中表现精神追求已成为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而是更加注重对自身情感的表现。因此艺术家们逐步打破传统观念,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虚无情感这种简单而有力量、冷静而具有理性温暖的情感表现,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     
刘崇新 《天风》2005,(9):39-39
王姊妹是学设计的,前不久送来了一些设计小品,令我眼睛一亮。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认知,也就是说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表现也不例外,当人们在新的礼堂强列欲求中获得审美愉悦时,我们不难发现,电脑参与设计,表现领域得以急速地扩张,值得关注的是,当这种类似“工业化”的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如此高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5.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人化的艺象,是人对审美物象的诗性记忆。因此,这种审美的艺象也就无须再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它,装饰元素必然因此而成为再现这种艺象的首选,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具审美表现力的功能形式。当前,现代绘画正以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征,别开生面地实现着对物象世界的多样化表达,绘画形式和审美观念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迁之中。由此,也就有必要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情感诉求更新对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之中,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在绘画创作中画家以个人情感、经验融入对客观事物表现的色彩创作之中,这种现象在意向油画艺术中体现得更加突出。意向油画出现是油画色彩与表现形式的一次基因突变,是对传统油画创造性再现。光与色是意向油画的绘画灵魂,对情感表现是意向油画创作表现的最终目的,色彩是实现这些的重要表现语言与主要手段。正因为色彩可以表现人内心的丰富想法与情感,文章通过分析意象油画中色彩语言在创作与表现中的作用,研究意象油画中色彩语言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意向油画在创作过程中色彩语言与色对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表达.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的书体.每位书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这表现在他们进行书法创作时,对独特意境的追求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欣赏时令人耳目清新.  相似文献   

9.
现代陶艺置身于现代艺术之中,在创作形式与思维观念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代陶艺注重从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组合变化,结合艺术家创作的内心情感思想,表现出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从而达到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姑且不论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单是对古典之美进行审美主体方面的考察,便会发现在古典艺术兴盛的特定时期,审美主体的趣味是艺术审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由情感与理智构成的二元因素结构的心理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了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的达成也需通过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和妥协.在古希腊时期,哲学理性处于对个体情感的绝对驾驭地位,而在中世纪,宗教理性则取代了个体情感,支配了主体的审美判断.最终,在古典时期的审美主体心理倾向上,发生了情与理的斗争,并以理的全面胜利收场.自然,古典艺术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使用价值是设计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以设计的使用价值为批评标准是设计批评学科的基本特征。在具体的设计批评中,使用价值因人、因时、因环境、因设计而包含着迥异的价值内容,所以设计使用价值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设计的使用价值批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批评,二是以确立某种使用价值取向的设计批评,三是对人类使用价值需求本身的反思批评,即对人类使用需求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的批评。人们对设计使用价值的考察,往往是与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雕塑创作主体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作者的修养、学识、审美取向对于其雕塑创作的发展至关重要。雕塑家应在创作中坚持正确的审美取向,推崇真善美、注重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使雕塑艺术永葆生机。  相似文献   

13.
现代艺术运动使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艺术传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绘画、雕塑、建筑等均显示出与传统告别的态度和立场。当这些艺术门类在现代艺术运动中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景观设计也从中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了新的设计观念和形式语言。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成果,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景观作品,是当今中国景观设计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了解西方景观形式的艺术渊源,也启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本土的艺术中吸收创作灵感,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出体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互相作用的,教学设计可以指导课堂教学,同时,从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反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那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示下,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统筹安排的工作。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对一节课、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教学进行总体规划,对其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作出科学的、合理、系统的整体性安排。教学设计有单元教学设计,有课文教学设计,有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是指语文教学设计既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还要符合审美的要求,要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感受和美的情感,并且这种感受和情感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不矫揉造作的,应该是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流畅。黑格尔说:“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自然。”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达到这种艺术性要求,必须要做全方位的理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即期待视野理论对设计艺术进步所起的动力作用也是巨大的。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期待视野理论中的审美距离所对应的是在设计艺术中的设计师、产品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设计中审美距离论,这些共同推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一个美术专业教师除了掌握精湛的专业技巧,还需具备高尚的审美理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术专业教师创作的灵魂,它会对学生起到无形的感染作用:丰富的审美情感是美术专业教师创作的动力.这些因素综合体现了一个优秀美术专业教师的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17.
黄远 《美与时代》2005,(2):27-28
在实用艺术设计的研究中,实用性和审美性始终是作为相对应的概念来讨论的.通常人们对实用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比较容易理解,认为主要是指它的使用特征,属于人体工程学的任务和科技应用范畴;而对审美性的理解比较模糊,不自觉地认为实用艺术的审美主要是来源于单纯的美术方面形式的、艺术的表现和设计形象的艺术处理等,却忽视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形式中潜涵的、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其所必然代表的时代性的社会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的审美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比如说识度、情感、形式美、风格意境等多个层次来分析,我们若是从绘画的整体角度来看的话,绘画是通过色彩和线条等形式为创作语言的。在二维的表现方向上,能够保证绘画将感性具体的社会生活真正的展现出来。通常我们描述客观对象的时候,都是选择用色彩、线条、形状作为绘画形式和手段的,还可以称之为主体个性化的突出模式。绘画讲究的是线和面的交织和融合,是在整个二维空间里充分的展现,与客观描绘的事物实质上有内在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创作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对艺术创作认识不深入,容易走入误区,无法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有强化学生的创作观念,融入自己的个性情感,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把握好技法表现与艺术表现,最大限度体现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所谓"再现"即指艺术家对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而"表现",则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来表达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符号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臆[1].本文主要阐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绘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