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等。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周易》是一套复杂的隐喻认知系统,“象”与“理”都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潜意识通过心理表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师借助隐喻方法来分析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呈现形式(如梦、口误等)理解为某种“象”,把“象”作为表征潜意识的符号与工具,通过“观象、取象、辨象、立象、尽意”这个认知过程,实现对“理”(潜意识)的理解。通过“象思维”来探索潜意识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上亲和性,克服精神分析中的“无结构性”与“语言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传统修辞学的概念,是一种认知手段.原始初民通过隐喻式思维认识世界;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神话故事通过隐喻式思维的连结进入了语言,丰富了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6.
1.主旨、特点和结构1·1《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划界。事实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序言中就明确宣称:“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同时也是语言、逻辑和世界的界限。但是,界限(limit)在此是一种隐喻,它不是隔离空间领域的围墙,因为它不是世界、思想、语言和逻辑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加以界定:首先选择两个区域,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反之。界限甚至不能逻辑地思考和言说,而只能显示:说清楚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代思潮分析哲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把握世界和存在,表现了哲学思考在语言的层面寻求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趋向;以逻辑分析作为主要方法,分析哲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注重对概念的澄清、辨析、注重论证的严密性,这种论证过程以讲道理为实质的内容。语言的逻辑分析同时展开为意义的追寻,但在分析哲学中,意义的追寻主要侧重于认知-理解层面,与价值-目的相关联的意义则多少处于其视野之外,其中蕴含着对意义追寻的单向度性。从形式层面来看,中国哲学表现为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形态和历史形态的统一。就既成的或历史形态的中国哲学而言,借助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澄清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揭示其理论内涵,并对其进行逻辑的重构;从中国哲学的生成性看,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理解和建构过程,同时可以理解为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过程,在这一层面,应注意的首先是逻辑分析与形上智慧的结合;其次,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背后,是不同哲学传统之间如何融合以及形成世界哲学视域的问题;复次,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应走出语言的界限,回归存在本身;最后,以成己与成物的统一为前提,当代中国哲学应扬弃分析哲学在意义追寻中的单向度性,在更广的背景中展开智慧之思。  相似文献   

8.
逻辑实证主义通过提出意义标准和实证原则,把一切传统哲学中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问题排斥于哲学之外。他们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来看,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语义分析、句法分析、指号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强调感知体验为认知构建核心作为主流思想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在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联结自身体验和外界事物的桥梁,在个体认知框架建构中意义重大。而人类语言的隐喻认知能力是构成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思维活动反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语言的隐喻认知视角下人类认知框架建构机制的探讨,在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为将来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逻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逻辑从它创立的时候起,就是同语言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传统逻辑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传统逻辑是古典的语言逻辑。数理逻辑产生以后,一些哲学家用来分析自然语言,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内在联系。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借助于类似逻辑的手段,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引起语言学的一场革命。从乔姆斯基学派分化出来的生成语义学派,则更多地使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不断演进,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在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越来越受到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重视。科学隐喻不仅以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语言被广泛使用,而且以一种“超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处处可见,所以,可以说科学隐喻是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的高度统一,是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的高度融合,是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本文探讨隐喻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表现形态,从方法论和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科学隐喻的显著特征,是对“科学隐喻”的进一步补充和挖…  相似文献   

12.
逻辑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反思沙青逻辑科学方法论的对象乃是理论思维中带普遍性的认知观念与认知规范。它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存在着旧观念、旧规范同新观念、新规范之间的竞争与演进。逻辑科学方法论的发生与发展,导源于科学的发生与发展。离开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就失去生存的基地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逻辑科学方法论又总是作为一种哲学工具,它的发展也同社会的某种哲学思潮的兴衰相关连。它既是科学的工具,又是哲学的工具。可以说,逻辑科学方法论乃是科学与哲学的中介;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资料,哲学的发展则又为科…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文化隐喻不仅依赖于施喻者、受喻者的认知思维,还需要建筑担当媒介来满足二者思维互动的条件。在文化隐喻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背后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分析。这是研究建筑文化、群体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建筑创造活动中赋予建筑文化内涵的有效方法。立足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隐喻的推理机制,试图建构出文化隐喻在建筑领域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向,为建筑欣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也试图为创造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安蔚蔚 《美与时代》2007,(1):116-118
本文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语言充满着隐喻"这一视角出发,揭示英语隐喻意义的一般演算过程,演算(翻译)的制约机制,演算(翻译)后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扩大隐喻翻译的研究范围,揭示隐喻翻译深层次的基理.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语言之谜,是意义之谜。自古以来,隐喻一直是修辞学和诗学的对象,在一段时间里也曾是哲学的对象。在古代,正是在隐喻问题上,哲学与修辞学分道扬镳;在今天,隐喻成了哲学与修辞学的共同话题。隐喻诠释学的产生则实现了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  相似文献   

16.
隐喻研究是当代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戴维森的《隐喻意味着什么》是值得重视的关键著作。他的隐喻研究,质疑语义互动论的论点,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有自身严格而普通的意义,不能进行全局性的彻底释义。本文对其隐喻论中所渗透的隐喻与世界、隐喻与认识、隐喻的语用观、隐喻的功能及其应用等哲学思想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推导性地得出,隐喻之所以成为语言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以有限的语词传递无限的意义"。该核心本质使隐喻成为诗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智能科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和攻坚的课题。在该背景下,学界理应赋予戴维森隐喻论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 2 0世纪哲学的最伟大成果说成是关于语言在哲学中功能的研究 ,那就大错特错了。维特根斯坦揭示语言与世界同构 ( 1,P38,“命题是现实的形象”) ,其实只是给逻辑实证主义打了一支强心剂 ,它不仅仅告诉世人可以用逻辑的万能性证明世界的实在性 (这个难题被康德称为人类与哲学的耻辱 ) ,维特根斯坦也因而名声大噪。然而 ,后来哲学的实践完全和维特根斯坦宣言背道而驰 ,世界的实在性不仅和逻辑无缘 ,而且这种实在性甚至和哲学无缘。但是 ,必须看到 ,维特根斯坦开辟的元哲学研究给哲学留下的隐喻的确不可低估 ,人们看到了语言的作用真的…  相似文献   

18.
邓晓芒 《哲学分析》2023,(6):37-57+190-191
胡塞尔把逻辑判断的起源追溯到前谓词直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带给逻辑判断形式以生命活力,突破了传统逻辑的那种僵化的理解,打破了西方两千余年占统治地位的实体主义的逻辑偏见,为原始思维、神话思维、艺术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逻辑空间。然而,他出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偏见,试图把一切诗性话语全部塞入“纯粹逻辑”的先验框架之中,以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严格科学的哲学”,这就把逻辑形式的真正起源屏蔽掉了。在他那里,没有什么逻辑判断的起源,只有逻辑判断的前谓词阶段和谓词阶段所构成的“谱系”,因此语言、经验直观、诗归根结底也是逻辑,逻各斯的非逻辑含义被遮蔽了,活的隐喻被闷死了。纯粹逻辑是从语言中发展出来的,在隐喻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逻辑要素,而是诗性要素,语言起源于诗,而不是起源于逻辑。胡塞尔架空语言,一心要把非逻辑的东西都归于逻辑,无法真正解决逻辑的起源问题。但他提出的逻辑谱系学所暗示的恰好是:逻辑最初是语言中的非逻辑因素由于其自否定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存在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现象,其包括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人文主义认知范式、逻辑主义认知范式、自我主义认知范式五种。此五种认知范式的实践,不仅是凸显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性质及其优缺点的过程,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情感磨合"的过程,从而成为分析西方哲学如何参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国哲学怎样选择与吸收西方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应确立怎样的基本形态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下研究隐喻本质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并说明这种哲学范式是如何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纲领下展开的。通过分析"涉身-交互认知"这一概念与"隐喻"这一概念是如何共生、共存的,试图阐明隐喻的哲学分析需要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纲领下展开。为了在这种新的隐喻研究哲学范式下开展对隐喻本质的研究,文末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框架来尝试解释人类理解语义如何可能的问题,说明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纲领强调人类认知活动的身体性和情境性,以论证涉身-交互认知科学研究纲领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认知的本质提供更好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