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其自觉能动活动,是社会中各种要素、关系、组织等得以  相似文献   

2.
企业诚信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诚信本质上是体现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的伦理应然性。企业诚信既是企业信用的观念前提,又是企业信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主体品质和主体精神的积淀。完全的市场经济是企业诚信的必要前提;健全的市场秩序是企业诚信的重要条件;社会文明状态,特别是社会价值导向和社会风俗时尚,也是企业诚信得以确立和维持的重要的宏观条件。一些人把企业诚信问题仅仅归结为企业家的个人品质问题,一些企业家则寄希望于市场秩序完善之后再来讲企业诚信问题,这两种看法都是非历史的,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地位的现实确立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必然使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应有的自由与责任,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投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使得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讨论主体问题时,往往容易把主体、主体性和主观这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混淆起来,为了更好地探讨主体理论,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一个实体范畴,是一种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他具有自然性,他要依赖于身外的自然和身内的自然才能得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在于具有社会性和能动创造性。主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的本质结构的重要一维.就其功能作用来说,它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和枢纽,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相互理解、解释、预言和社会联系得以可能的主要根据,也是行为评价的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道德的本质,说法种种,在笔者看来,道德的真正本质是主体性(包括群体主体性和个人主体性)的集中表现的确证,是主体规约和完善自身的社会工具和社会形式。群体道德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一是要协调群体内部的各种道德关系、规范约束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使群体得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由单一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转变过程之中,这些全面而深刻的转变,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了激荡和冲突。复杂的社会现实引发各种思想倾向,一些唯心论、有神论、各种封建迷信趁机得以蔓延,使一些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出现信仰危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甚至腐化堕落成人民  相似文献   

8.
政治是人类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通过政治发展而得以实现的.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政治就出现了现代性的转型,这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过程,开放性和公开性都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途径.行政是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政治的普遍性在行政这里是以公共性的问题出现的.行政的公共性需要在它的公开性中获得和得到保障.易言之,行政的公开性不足,就会招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猜疑,公共舆论也就得以兴盛,如果行政具有了充分的公开性,公共舆论就会失去迷惑公众和煽情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道德之问在人类历经的时代中敞开,遭遇着各自的命运,其必备条件也由此得以管窥,即它须在异乡人的视阈中展开。技术时代的分化与脱域的特征,滋养了异乡人的土壤,为道德之问提供了开放的环境、空间与技术条件。在我们这个时代,道德之问可能缘起于由技术生发的社会问题和生存危机,然而,道德之问的自反性赋予了技术时代特殊的使命。道德之问所及的主体与技术共同指向了人性的重要方面,这引领着道德主体思考如何在技术的形塑性与代表性下,让我们更好地在一起?与此同时也把我们带入了对社会形态的思考。换言之,在技术环境中,主体从自主性出发,自觉地认同社会伦理,建构正义社会,显示了道德之问的深远意义,有力地诠释了在技术时代进行道德之问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服务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活动,没有彼此之间提供的相互服务,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无处不在,类型多样且形式不一。政府公共服务强调作为主体的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政府的公共性和政府伦理关系既是政府的基本特征,也是政府公共服务合伦理性或伦理价值能够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和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当代西方协商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二者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同,植根于大相径庭的思想文化土壤和政治实践基础之中;二者赖以支撑的制度保障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得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多层制度保障,而西方协商民主受资本主义私有制制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者的协商主体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具有政党、民族、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公民等多层次主体,而西方协商民主着重强调公民个体的主体地位,缺乏政党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协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协商民主正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协商体系,而西方协商民主则主要表现为个体协商。  相似文献   

12.
论坛荟萃     
霍福广:论知识经济时代实践主体的五大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实践主体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一、主体素质的“知识化”特征。当代新科技的发展,是实践主体知识化的基础。许多工作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完成。“知识型”人才在当代社会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主体的知识化,使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产业化等新的实践活动领域迅速发展起来。二、主体组织的“两极化”和“网络化”特征。单个人联合起来的社会是实践主体与客体发生作用的基本形式。企业就是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知识经济时代,主体组织…  相似文献   

13.
“文明”是标志社会历史进步状态的重要范畴。它既是社会学,历史学的范畴,又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文明”范畴的内涵是历史的,发展的,也是具体丰富的。要比较准确地认识、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深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要求人们以全面的观点去把握人类社会的文明。唯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体的文明度的提高,是整个人类社会文  相似文献   

14.
道德语言是道德思维的主要工具,其在道德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道德思维过程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它提供了道德思维的动力、意义和标准;对对象而言,具有概括与抽象作用;对过程而言,它使概念得以形成,使判断和推理成为可能,并对道德思维的结果进行表述。二是对个体道德思维形成的作用:记忆贮存道德信息,形成特定心理结构,进行导向和定向。三是在道德劝服、道德态度改变和道德价值澄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稳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体即人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稳定有赖于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社会管理结构,二是社会控制系统,三是社会生活基础。这三者构成社会稳定的全部要素。社会主体则以社会生活中的人及其组织(主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首届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一些同志提出,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对地区别开来,对于深化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人文科学,主要是以社会构成的主体人为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是社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略论道教伦理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伦理思维是中国道教认识伦理本体、完善自我和协调自然的特有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道德智慧的独特体现.自我性思维、人本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是道教伦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它折射出道教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的主体精神.道教伦理思维和主体精神的最终旨趣是对自我完满、人我和谐和人物(自然)和顺的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道教伦理思维及其主体精神是人类精神资源宝库中使生命得以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这样,人的价值就不仅包括自我价值,而且包括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也是把握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作为自觉的主体,是有需要、有理想、有追求的主体。他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总是同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闽学是南宋时期传统儒学在福建的新发展,它以朱熹的思想为主要代表,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为儒学其他思想流派所难以企及。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过程中,闽学对台湾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福建作为向台移民的主要区域,那种通过移民社会从而在台湾得以接续下来的中原生活方式,也同时将闽学观念浸润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认识的科学化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化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