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当中,"身体"逐渐成为一个关键词,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贬损身体、崇尚精神的倾向提出批评。本文从《古兰经》与伊斯兰教义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伊斯兰教当中思考"人"的五个维度,以及其中作为显白维度的"身体"是如何被定义的,其与其他四个隐微维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本文认为,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灵肉二元论"相比,伊斯兰教的身体观是一种"灵肉统一论"的身体观。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前提。这是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做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贡献,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从1410年胡斯首次遭受异端起诉,直到1415年7月6日康斯坦茨公会议定罪胡斯为异端并判火刑烧死,胡斯的被控"异端"个案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中世纪晚期基督教会与"异端"之间的张力。本文从胡斯与兹贝涅克的恩怨、地方和罗马教廷等多种力量合谋指控胡斯和康斯坦茨公会议定罪异端等三个阶段详细勾勒了胡斯被控"异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尊严在基督教有完整论证,但其证立需借助神性。理性尊严观、德性尊严观、自主尊严观等确立了人的内在尊严,但同时排除了人的生命尊严。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一方面频繁使用"生命尊严";另一方面对"尊严"循理性主义解释,导致"尊严无用论"和"尊重取代论"出现。人的生命尊严亟需哲学论证。人与万物的物质差异是生命尊严的存在论基础;人与人之间对生命之至上性、关键权益性、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价值互认是生命尊严的价值论根据。我国生命尊严的制度化有长足进步,但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还面临许多威胁,把生命尊严作为一项制度伦理原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谢鸿昆 《天风》2002,(11):40-41
西方中世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它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基督教信仰至上。在这个信仰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家从未陷入“盲信”,从未自缚于信仰,正好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为其教义和信仰寻求理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荣格及其与基督教的渊源,简述了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总结了荣格基督教心理观的特点,并从贡献以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对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进行了评价,试图引起学界对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两个方面,将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初期道教与主后30-100年的初期基督教比较,指出前者因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而具有现世性,后者因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而具有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爱人如己,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人际伦理原则,爱人如己的原则在中世纪曾被西方尊为自然法,对西方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如何汲取基督教"爱人如己"的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之交,俄国知识分子为致力于基督教意识、文化、政治、社会及个人生活观念的更新,于创新、张力、奋斗和挑战之中,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思想运动——新宗教运动。新宗教运动虽名称各异,其实就是20世纪初在俄知识分子中盛行一时的宗教哲学的寻神运动。别尔嘉耶夫是主要倡导者之一。这次寻神运动的实质是基督教和多神教、灵魂和肉体、神和人的统一,它对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加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就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言,无论持"基督教被希腊化"的观点还是"希腊被基督教化"的看法,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督教并不是诞生在文化真空之中,相反,它诞生在犹太教、希腊哲学和罗马帝国各种宗教混合的特定历史文化中。换言之,尽管基督教化与希腊化之争发生在19世纪,但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历史情境却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为了推动中世纪哲学史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教从其纯正信仰的立场,好似主张不卷入政治,但仍明确表示顺服政府、服从在上的政治权威,同时主张政教分离。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脱离政治处境的抽象"政教分离"基本上不曾存在。从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基督教会遭受罗马帝国的打压,没能躲开政治;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成为国教,进入了政治中心;此后中世纪的教宗国更是政教合一。马丁·路德推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西方政教关系随之出现变化,有过"教随国定"现象,对比以往的  相似文献   

13.
"阿卡西乌分裂"是中古早期基督教会内部爆发的一次重大冲突。它与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是常被混淆的两个不同历史事件,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场分裂起源于对基督教神学教义的不同理解,进而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教会争夺基督教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中不断激化,最终给基督教会和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程造成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把隐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时期、本尼狄克会规一统天下时期、10—12世纪的全盛期以及衰落期。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马丁·路德通常被视为政治保守的象征,在西方政治思想上备受争议。实际上路德针对中世纪晚期的政教乱象有着清晰的思考,并在实践中重建了宗教改革时代的政教关系。路德的国家观深深扎根于基督教的传统之内,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以"两个王国"与"两种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政教关系上做出了对国家更有利的权力划分。路德认为世俗政府应该维护基督教信仰,教会应该专注于属灵事务,同时反对宗教战争,由此进一步划清了属世治理与属灵治理的界限,有利于近代国家世俗化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木文探讨了基督教在西欧从古代向中世纪过渡时期的重要历史作用,主要包括基督教在促使西罗马帝国最后灭亡、促进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对西欧政治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433千字,407页,定价68元。本书从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传教史的视野重新探讨了太平天国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来源,揭示了太平天国与千禧年主义和末世论的密切关系,尤其洪秀全与启示录神学、洪仁玕与新教传教士"基督教文明观"的关系。全书总分五章:"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战争"、"别样的基督教"、"太平天国与启示录"、"千禧年主义及其中传"、"一个基督教国家的现代化方案"。本书基于大量的文本对照、比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扬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性自由观,提出了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信仰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展示了信仰、自由意志和理性三者之间富有张力的依存关系,实现了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自由观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复兴,但由于从根本上并没有克服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现实的人的自由、理性与信仰在黑格尔哲学中都被消解了。即便如此,在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那里,奥古斯丁确立的思维范式依然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9-45
本文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探讨了西方基督教禁欲传统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探寻了西欧中世纪禁欲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禁欲思想和禁欲生活影响下中世纪教育的实际状态,试图探讨宗教意识形态对社会世俗事务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复杂影响。本研究粗略地勾勒出一幅基督教禁欲主义传统戕害西欧教育的历史图景,即在贯穿整个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观念影响下,西欧社会的教育水平呈现出一种全面衰退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节欲对摆脱资源稀缺和人欲无限造成的"丛林世界"非常必要。基督教富有节欲伦理,主要包括节制物欲、禁食、独身、婚内守贞、节制统治欲等内容。在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物欲和性欲受到普世性节制,宗教力量则是践行节欲的典范,世俗权力的统治欲被教权和法律有效规约。基督教节欲伦理具有较高执行力,有助于化解有限之物与无限之欲的冲突,并助益了慈善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