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台湾妈祖信俗与传统乡土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个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并孕育产生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受现代化交通、网络和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妈祖信俗与当代乡土社会的互动进程不断加速,其交织面也越来越广,除却民众日常的宗教信仰生活之外,也波及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深入影响各行各业。妈祖信仰的政治化、商业化、遗产化、国际化也反过来加速了妈祖信俗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其形式与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后乡土时代的特征。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的结合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妈祖信俗是台湾乡土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治理的"整合器"、经济的"助推器"及运行的"规制工具"。当代台湾妈祖信俗传承与转型所累积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其教训需要吸取。  相似文献   

2.
姚杰 《中国宗教》2020,(2):68-69
年俗,是中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习俗。最早是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历史十分悠久。年俗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很多都与宗教文化有关。历史上留存有大量记载年俗的诗文。而在诗歌文化最为发达的唐代,就有众多记载年俗文化的诗篇。透过这些优美的唐诗,可以探寻当时年俗里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道德建构阮纪正儒家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在建构我国古代道德和维系传统社会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历史经验。我们知道,伦理道德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别是对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来说,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断然地割断原先的传统。但问题在于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转型中,文化转型也是不可避免的。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明显地跟当代社会的走向不符,由此也就产生了儒家文化传统自身的扬弃和超越问题。本文从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归宗儒学、…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一个城市传统文化发展的窗口,伴随着我国休闲文化旅游市场的逐渐升温,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有着大量的文化遗迹,包括传统文化、名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等等,这些不仅能够体现传统的居住风貌,更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特色的载体。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设计也在其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整个历史街区所呈现的外观形象,还有传承和传播城市文化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对历史街区进行形象设计时,必须考虑街区的传统文化和城市的文化特征,同时保持街区的时尚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整个街区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以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为例,探讨其街区的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6.
程国斌 《学海》2005,(1):108-112
一般的自由理论都将道德自由视为一种天赋权能 ,但道德自由本身是一种依赖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西 ,它不仅需要在追求个体自主性的西方文化传统下展开 ,还与自然生殖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谈论道德自由时 ,应当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从一种先验定在的、对历史经验的逻辑解释 ,转变为从主动承担责任出发 ,创造人类未来的、自由本质的道德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中国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深深植根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所谓“文化土壤”,一般是指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道德作为生存的策略是人类进化中自我完善的文化工具。人性缺陷是道德存在的前提,自我意识是道德生成的基础,追求自由是道德实现的主要目标,生产力状况是道德演化的决定因素,实现信任是道德建构的核心任务。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人类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冲突,道德建构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手段和途径。依据社会信任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将道德演化的历史阶段划分为自然伦理阶段、经验伦理阶段、制度伦理阶段和技术伦理阶段。  相似文献   

9.
书讯     
正《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宋建晓,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69. 00元。本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中国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宗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研究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  相似文献   

10.
李霜 《美与时代》2014,(9):125-12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政革的深入,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考验。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梳理高校在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处理上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能为更好的处理两者关系提供经验和借鉴,从而明确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互动研究的意义和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际道德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我认为中国传统人际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际关系的人情性无论是从直观的角度,还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中国人际关系及交往的人情性均是举世公认的.这种人情性,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湖北省企业管理协会,于Ic月15—16日,在武昌联合召开“传统道德与企业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湖北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先进企业的代表出席研讨会。会上,代表们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文明”为主题,围绕当前企业文化和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道德和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等课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一些企业的代表介绍和交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研讨会体现了企业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理学家秉承"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传统,为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和乡村礼治而不懈追求。在乡村治理的路径中,认为家庭、宗族是化俗之本,是乡村治理之基石,制定家礼、族规是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他们重视乡约建设,借乡约对乡民进行道德规范、约束,使乡约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同时,为地方先贤建祠堂、立碑坊,使地方贤达偶像化,以见贤思齐,淳化风俗。宋明理学家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这些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化民成俗的目的,实现"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良好愿望,是理学乡村治理的一种积极尝试。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改善,公序良俗的形成和乡村基层社会建设仍有历史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礼文化在儒家的理想中可分为乐、义、仪、俗、制、教六种正义,而礼的精神是倡导道德与文明;宋代以后儒家礼学从重视“国家”取向转变为重视“社会”取向;儒家礼文化以“秩序”为首出的文化模式,可以成为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还有多么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以巫啸、符法为中心的岭南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民间文化,这一特质深受岭南特殊的环境、气候、物产、族属等因素的影响,使之有别于内地较为混一的俗信。早在唐宋之际,人们就已认识到岭南俗信所具有的特异性,而将其称之为“南法”。本文通过对岭南巫啸、符法两种不同类型俗信的考察,以观原生俗信是如何保有其地域特质,而移植俗信由域外植入后又怎样被赋以本地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封建道德的問题,学术界已經进行了长时期的討論,目前争論的焦点之一,是封建道德可不可以批判继承的問题。江峰同志认为:“历史上统治阶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的道德规范,其根本观点,是不能够继承的,应当全盘否定。但是,除此而外,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統治阶級中某些思想家、历史人物所留下的个别思想材料中,有些东西,我们还可以借鉴,可以批判地吸取。”“对于历史上某些封建阶級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个别道德思想,凡屬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具有人民性,今天又仍有其积极意义的东西,我們也可以借鉴,批判地吸取。”江峰同志还认为他这种批判继承“个别”封建道德的观点,“对其他統治阶級的道德也是这样”。这就是說,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級的所謂“个别道德原則”,都可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道德俗文化中,《增广贤文》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明清以来至建国前,它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几至风行全国。当时在乡土市井、士商农工中,略通文墨之人,谁不知几句贤文。“读了贤  相似文献   

20.
韩国影视的文化选题策略既符合当代韩国的社会教化,也填补了东亚文化圈中各国在发展中逐渐淡忘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缺失.韩国影视剧从东亚文化圉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方式等各个角度展示着韩国的历史与文化.韩剧中所贯穿的东方式伦理观念,符合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认知,用文化搭桥贸易唱戏的影视剧占据东亚甚至国际的文化市场,从而提升韩国的国际影响力,足以引起中国影视界的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