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后话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我国改革的深入展开,我国理论界关于主客体关系及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日益热烈。主体性概念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然而,何谓客体?何谓主体、主体性?对其规定性的理解颇不一致。今年七月中旬,本刊编辑部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邀请在京部分理论工作者,就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进行座谈。这一期我们用了较多的篇幅,除综合地反映了这次讨论的情况外,还刊载了会上部分主要发言人撰写的文章。王锐生和赵家祥的文章,就历史过程主客体的几个重要问题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潘知水的文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主体客体这一对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当前提出主客体问题的时代背景作了探讨,对主体、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主客体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和提供会议的有关论文内容综述如下: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讨论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88年5月16日至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问题;三是生产力标准问题;四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历史哲学,揭示了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但由于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历史科学提供唯物主义的基础,因此,探讨历史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就成为他们所研究的重心。主体创造历史的过程必须以客体为依据。但从发生学意义上说,历史主客体都是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历史主客体思想发展进程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历史主客体思想发展进程评介魏小萍(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80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随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深入而日益突出,并由此沿着认识论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向纵深发展。《哲学动态》杂志率先发起了对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的讨论,10来年的研讨,所取得的成果是...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客体问题,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或者说物质第一性原则。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认识主客体问题的首要原则。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及人和自然环境等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他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相似文献   

7.
1991年4月24日,广东省哲学学会召开了一次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社联等单位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主客体概念、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等问题交流切磋,展开讨论,取得了新的认识。现将与会者发言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讨论会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88年5月16日至21日在西安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同北京和陕西的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共38个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有两个:(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二)关于历史发展中的主客体问题。160多位同志与会,提供论文129篇。会议涉及的问题很多,因为本刊对有些问题已发过专文,这里仅就某些有新意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讨论会是于1987年12月2日至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它比同年七月第一次讨论会涉及面广而深入。兹择问题和观点之新主体与客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与会者认为,主客体范畴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范畴,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有人按其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本体论意义。如亚里士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力的主客体的二元界定是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权力的主客体关系格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通过分析政治权力主客体关系特性来考察政治权力主客体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把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历史过程主客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对上述论断作了新的考察和审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下面把讨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关于马克思的本意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的论断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马克思当时所讲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其本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社联和温州市哲学学会发起,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温州召开了实践观念小型学术研讨会,十余位近年来致力于认识过程探讨的研究者与会,就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掌握方式和实践观念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讨论。深化认识过程问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与会者认为,要将认识过程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应在提出新课题、开拓新领域的同时,转换眼界、变更视角、更新方法,依据新的参照系来重新审视和发掘现有课题。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1)深入到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尤  相似文献   

13.
为与高校哲学原理教学的同行交流哲学改革和更新知识的经验,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教研室于6月30日至7月5日举办了哲学原理教学研讨会。上海高校、党校等单位的四十多位哲学原理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下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当代中国哲学(1976——1985年)研究的反思》;《主客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对认识过程的再探讨》;《认识与价值》;《预成论与历史决定论》;《人类自身生产与人群共同体》;《社会有机体与四种生产理论》;《关于历史哲学的透视》。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会议于1988年4月10—12日在长春举行。主要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等问题。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问题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主体的多种生产关系并存的多元化结构。它在结构上是多元的,在根本性质上则是社会主义的。其结构要素主要有六: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资的联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是预成论。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与其他历史哲学不同,它认为,社会存在即人们的观实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世界历史无非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发生学意义而言,历史主客体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预成的。 二、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是单纯因果论。因为从马克思有关论述看,他的历史决定论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的,社会诸要素的交互作用及合力,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王玉梁1993年9月6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联和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社科系、海南大学等14个单位主办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共60多人,提供专著二本,论文40多篇。会上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顺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价值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特点,接着对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与评价、价值与历史观、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和中日价值取向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本质1.价值本质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与会者首先对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主张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这种思路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体性价值论或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主要突出主体性对价值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不仅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一方面同意主客体关系说,另一方面又自称是主体论价值论,这是自相矛盾。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利益、价值评价则是联结主客体并构成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中介。需要表现入与外部世界(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它包括人自我意识到的需要(明确的愿望、理想等),也包括人尚未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本能、意向、习俗等)。需要是驱使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它既受现实世界的规定,又对现实世界作出规定,从而推动着人们进行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它是历史发展客观  相似文献   

19.
8月17日至22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主体和客体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市召开。四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着重就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91年4月、5月,广东省哲学学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广州地区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就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客体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等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这两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这一组笔谈予以发表,以期引起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推动主客体问題的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