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学术概论》可谓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正如朱维铮所言“非天才的天才论述”。全文述论以“时代思潮、反动、由复古得解放”为线,以共通的“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为纲,总结清代的学术流变。本书重在对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总结,任公重论大于重史,开创了现代学术的传统。本人试图从时代思潮、反动和由复古得解放三方面略窥任公之《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2.
王学斌 《管子学刊》2009,(1):42-45,57
晚清以降。诸子学走向复兴。作为其中重要一支,《管子》一书也摆脱以往“德主刑辅”、“以子证经、史”的边缘地位,受到广大士人、学者的关注。大致而言,晚清的管子研究经历了“通子致用”、“援西释管”和“改塑管子”三个阶段,逐渐完成了由古典向近代的学术嬗变。  相似文献   

3.
乾嘉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折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龚自珍为中心,讨论乾嘉学者如何反省、定位清儒自清初以来的学术分工,从学术发展的角度阐释清代多元学术现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和他的《发大心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其间各种政治主张、派别此起彼伏,政治革新的浪潮愈演愈烈。伴随着这样一个时代,在中国知识界,除了“中学为体”、“通经致用”与“采西学”、“借法自强”这两大主流思潮外,还出现了一个独特又影响甚深的文化现象,即佛教文化的复兴。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明确指出:“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特别是“‘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事实上,无论是龚自珍、魏源,还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章太炎等,都曾认真研修,积极倡导佛学。他们一致认为“佛教济世之方”可与“世间法…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学术昌盛,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成就斐然。而论清学之祖,则首推顾亭林。顾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开启了一代学风,曾对清代的学术方向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他与王船山、黄梨洲一起被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顾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其在清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综观近百年来有关顾的研究资料,大多或局限于政治的宣教,或停留于通俗的介绍,少数几本严肃的研究论著,一般也只是泛论其学术成就,系统性、深入性皆十分有限。最近,葛荣晋教授和魏长空博士的新著《一代儒宗顾亭林》(以下…  相似文献   

7.
一在明清之际“三大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中,顾炎武是唯一被后世公推为清代朴学之开山祖的大家,毫无疑问,这位继往开来的学术领路人,是我们由以揭开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之谜的关键人物。《四库全书提要》论明清学术之异曰:“盖明代说经,喜骋虚辨。国朝诸家,始变为征实之学,以挽颓波。”(《四库全书提要》卷十六经部,诗类二《毛诗稽古编》,第一册)此中“明代说经”云云乃显指明代理学(主要是心学)而言,“征实之学”则指清代朴学。据其所云,明代理学与清代朴学的根本区别是在于其学风的不同──前者“虚…  相似文献   

8.
张亮 《哲学动态》2003,(5):34-35
2002年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着重就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划界标准问题,以及“后马克思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范畴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 自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出版以后,用“实学”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明末清初(或只提清初)所出现的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学术末流相反的学术思潮的提法,有不断扩大之势。在学术史上使用一个新概念(作为“实学”一词,古已有之。用之概括一时期的学术思潮,其意义是新的)并能被学术界逐渐接受,说明这个新概念在使用上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也是具有较多的科学成份。虽然如此,但就目前个人所见,对“实学”概念的理解,也并非一致。见诸于书刊文论的,其使用“实学”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这又说明,“实学”的用法,还有进一步确定含义,确定范围的必要.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李军清代今文经学是继清代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后,于道光年间前后复兴再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和学术思潮。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则为龚自珍、魏源,继承延续者则为康有为、梁启超...  相似文献   

11.
王学斌 《管子学刊》2010,(1):25-28,49
有清一代,《管子》校勘领域有着鲜明的学术传承。王念孙、陈奂、丁世涵、戴望三代学人,秉持乾嘉考据学之方法,致力于《管子》校雠事业,为后世的管子研究提供了扎实可信的文献基础。故对这一学术系谱进行考察,既可认清其在管子研究由古典向近代的学术转型中之地位,亦能借此个案了解清代子书校勘之命运。  相似文献   

12.
晚清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潮 《现代哲学》2005,2(2):58-63
梁启超曾将清代学术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而将康有为和他本人归入第三期。然而广东学术的发展并不符合这一轨迹。广东学术在道光以前,宋学占主导地位;随着学海堂的创建,汉学成为广东显学,并成为晚清中国经学研究的重镇。道光以前,广东虽治经学的不乏其人,但以《四书》为主,兼及《五经》。学海堂创建后,广东学者以《十三经》为其治经范围,且颇具乾嘉遗风。学海堂创建后,在晚清广东学坛上出现了东塾学派和九江学派.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九江学派后来又分化出康有为一系和简朝亮一系。康有为走向今文经学,简朝亮则与朱次琦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已习惯于用“朴学”(或“实学”)指称清代的学术思潮,恰如用经学、佛学、理学、心学来指代汉、唐、宋、明各代的学术一样。与此相对应,某一人物也往往成为该种学术的集大成者,如朱惠与理学、王守仁与心学。如果乾嘉之风可标志清代的学术特征,那么戴震又似可当此时期的代表。乾嘉学派的共同特征是围绕古典文献做实证(考订)的研究,戴震亦如此。但他又称毕生用力最甚在《孟子字义疏证》,该书恰恰又是作者企图突破考订(或更确切地说,是借用考订为手段)探求新的义理。时人和后代对此毁誉交并,而戴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亦由…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儒学是20世纪兴起的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潮,而牟宗三(1909-1995)则是当代新儒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98年9月5日-7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栖霞市人民政府和台湾鹅湖杂志社、东方人文学术基金会、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牟宗三...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儒林兴旺,学术繁富,大家继起,新说迭出。清人自诩其学术“远迈前朝”,确非自夸之辞。然而,清人的哲学成就究竟如何?这在学术界认识并不一致。自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至钱穆、侯外庐、陈鼓应等人,皆有关于清代思想的名著问世,影响较大。然不仅相互见解迥异,而且皆为泛论清人学术,面对哲学的讨论并不集中。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术背景下的魏晋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谈误国”是自两晋当朝以至 2 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史家与学者对魏晋玄学的总体评价。随着历史进入 2 0世纪 ,随着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深入 ,受西方文化学术的影响和启发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魏晋玄学。由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玄学同周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学术一样 ,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获得了全新的肯定和评价。我们根据 2 0世纪魏晋玄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上所呈现出来的受到西方哲…  相似文献   

17.
<正> 第一部由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精诚合作撰著、由美籍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辛冠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任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即将出版,同学界和读者见面。《明清实学思潮史》是一部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正确阐述明清实学思潮产生、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从明中叶至清代末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百余年间,由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末流和佛、道思想体系而兴起的以经世政用、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天崩地陷”的大动荡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思想主流,是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中产生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遍及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全部文化领域。它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个性、解放生产力,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道路。作者认为,这一学术思潮,与近代启蒙思想不同,与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有别。用“实学”这个传  相似文献   

18.
赵晓翠 《孔子研究》2019,(5):108-116
惠栋对乾嘉时期甚至整个清代学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开启了经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由"宋学"向"汉学"以的范式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易学而言,"汉易"以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为主要特征,"宋易"以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惠栋在西学东传、中西互交的时代思潮下,试图重构汉代象数宇宙图式,包括宇宙生成图式和宇宙变化图式,最终以落实宇宙大合的价值为旨归,由此推动了乾嘉时期易学研究从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向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的范式转化。乾嘉之后,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思想占主流地位,甚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焦循、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领军人物,前者被誉为“一代通儒”,后者则是传承乾嘉汉学学脉的“最后一重镇”,两者的思想与学术,对清代中后期的学术变迁,影响甚巨。然而有关焦、阮的研究,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复旦大学陈居渊先生长期从事清代思想史、经学史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20.
李敬峰 《孔子研究》2024,(1):138-147+160
《大学》是明清之际“朱、王之争”的典据所在。与阎若璩并称为“清初经师”且为清初启蒙期代表人物的胡渭,承袭由《大学》介入“朱、王之争”的学术共法,通过撰写九万余字的《大学翼真》来积极回应这一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他首先致力于“正经”,以“折中今本,否定古本”的形式重定《大学》文本,打造“胡渭改本《大学》”。而后进行“释经”,以“尊朱辟王”的形式对《大学》的义理骨架“三纲领”以及“八条目”的核心“格物”给予发明和推阐,显豁出“注重训诂”“广引诸家”和“汉宋兼采”的学术特质,从而衍生出丰富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以取证于经书的形式将“朱、王之争”从义理的战场延展至考据的战场;二是助推明清之际“尊朱辟王”思潮壮大,成为朱子学再度官学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