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辨析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5两期刊登了廖世栋(以下简称廖氏)的一篇题为《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文)。评文认为,癌细胞逆转论是肿瘤学界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湖北省襄樊市第一医院(441000)方细堂《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廖世栋先生的一篇论文《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癌细胞逆转论》(以下简称廖文)。该文颇具商榷性。廖文主要是对支持癌细胞逆...  相似文献   

3.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下)——癌细胞逆转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下)———癌细胞逆转论美国加州洛杉矶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Beckman研究所分子研究室廖世栋为什么结果如此令人失望呢?答案很简单,人们把某些类似于正常细胞的一些特征统统化作“分化”,而是否是分化正常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变化及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1)功利观上,“义利并重”在取代“重义轻利”;(2)公私观上,“公私并重”、“正当谋私”在取代“崇公抑私”、“以公代私”;(3)贫富观上,“勤...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便有“通过强调时间流逝而珍惜当下”的教育与文化传统,对这一“时间认知影响时间行为”的作用机理,当前所知不多。采用问卷法对2232名低年级大学生调查,以考察同一性状态、生命时间流逝情绪、流逝注意与时间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同一性获得、延缓状态正向直接预测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时间价值感、监控观与效能感);早闭状态直接正向预测时间监控观、负向预测效能感;扩散状态直接负向预测时间价值感和监控观;(2)获得状态通过流逝情绪间接预测监控观和效能感;(3)延缓状态通过流逝情绪、流逝注意间接预测监控观、效能感,还能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价值感;(4)早闭状态通过流逝注意间接预测时间管理各维度,其中,流逝注意在“早闭—价值”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延庆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西南隅,包公湖东北岸,是我国著名道观,如明珠镶嵌在古城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历史上规模较大,现在仅存玉皇阁。“延庆观”的前身叫重阳观,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音哲)传道与羽化的地方。王,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原...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的“仁学”是一个极其矛盾复杂,五光十色的混合体,“以太”是这混合体中一个细胞。关于“以太”的性质,哲学界历有争论。最近冯友兰先生《论谭嗣同》一文,肯定“以太”的物质性,认为谭氏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他的说明比较详尽。但我和他有不同的看法。特写出来请冯先生和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的哲学是上承宋明理学而来的。理学人事观的思想基础在于“天人合一”观,就是将天道(“理”)与人道(“性”)融成一体,所谓“性即理”也。在此基础上,理学更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转换成“天理”与“人欲”关系,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这里“天理”既指天道又指人道,与之相应,“人欲”则既指人心又指人事。所谓“去欲存理”,在人事观意义上,其实就是主张人事绝对顺从天道——在心学那里,天道被融于人道而变成了“本心”,此“本心”乃是天道的主观化形式。这种人事观,无疑属于“无为”论范畴,只不过在理论形式上…  相似文献   

9.
(一)“以太”是纯粹精神性的概念吗? (甲)谭嗣同的“以太”概念的特征(乙)“以太”与“仁”的关系(丙)“以太”与“心力”的关系(二)是主观唯心主义吗?(三)是“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吗?(四)阶级特征是甚么?(五)小结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觉得我们与孙长江先生的争论,具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是具体分析问题呢,还是采取某种套公式从定义出发之类的简单的办法?下面拟就有关谭氏哲学的几个问题和与孙先生的主要分歧之处,具体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希望用佛教精神改造国民性。拯救国家,培养个人(小我)为群体(大我)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他并没有强调佛教中“超世间”的部分。他在《余之死生观》一文中,不仅没有用“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的提法,连“轮回”一词也只用了7次。而中南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刘立夫的《梁启超对佛教业报轮回说的新阐发——(余之死生观)在佛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一文中。“轮回”一词的使用频率竞高达43次,其中以“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等词组加重语气出现的就有30处.明显偏离了原著精神。高校学者对名人原著的误读,会造成对青年一代的误导。  相似文献   

11.
鲁铱  李晔 《心理科学》2014,37(6):1415-1420
本研究旨在探索“怕导师”现象的文化原因,从师徒关系内隐观分析“怕导师”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启动实验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怕导师”现象是存在的,即研究生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相比女性导师,研究生更害怕男性导师;导师的职称会影响研究生的害怕程度,当导师是教授时,研究生更为害怕。(2)研究生的师徒关系内隐观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有关,越具有“学从师教”观念的人越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3)“学从师教”文化观的启动会影响研究生对导师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3.
“智能动力观”是黄明理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以下简称《大历史观》)一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几年来,黄明理通过理论讨论、讲学等多种形式反复提及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动力观”,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三台县的云台观是明朝时期与“楚之太和”(即湖北武当山)齐名的道教名山宫观。本文以《大明万历四十四年敕谕》(馆藏文物)和三台方志记载等为据,深入探讨了三台云台观所存《道大藏经》的来龙去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教养生思想对魏晋六朝文论的影响张松辉两汉以前,人们一般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认为作文应为社会生活服务,所谓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贷》)以及“观风俗,知得失”(《汉书·艺文志》)等观点正反映了这一文学思想。因此大多数文人进行...  相似文献   

16.
了然先生在《学海》1999年第1期上发表的《“智能动力观”的理论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其题目的指向是“智能动力观”,其内容的指向却又不尽是智能动力观。读完全文,我深感惊讶:《误区》认为包含智能动力观在内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佛教“涅槃”说,其内部的各个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涅槃”说。其中,尤以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说而独树一帜。中观学派以“缘起性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实相为涅槃”的“涅槃”说。其于强调(涅槃的)“实际”同“世间际”的毫无差别、二者均为“性空”(无自性)且不可执著的同时,亦将涅槃之理想境界的追求立足于对世间事物之实相及其空性的把握和体悟上。而于“空”的理解则离不开“二谛”之“观”。因此,若从世间际到实际是为通向“涅槃”之必由之路的话,那么,“二谛”之“观”则可谓是该“必由之路”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圣人观包括三方面问题:(1)何谓圣人?(2)人能否成圣?(3)如何成圣?在 王阳明以前,中国古代学者一般比较关注后两个问题,并将之规约为:“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王阳 明经历早年成圣实践的失败,开始自觉反思“何谓圣人?”亦即圣人本质的问题。他将圣人本质规 定为纯德性方面,剔除了宋儒(如朱熹)所尤为强调的知性因素。由此,他还对有关圣人观念做了 澄清,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圣人观的逻辑发展上完成了“为圣人祛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移植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纵横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博士生(630042)李兵仓导师王正国一、“盲目”移植探索期(1890一本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中枢神经组织(CNT)移植1890年,美国人Thompson进行了人类史上的首例CNT移植。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一幅没有乌托邦景色的世界地留根本不值得一瞧,因为它舍弃了人类永远向往的境城。”——奥斯卡·王尔德“越是极目展望前景,遥远未来的幻像越是酷似神话中往昔的黄金时代。”——约翰·科恩人注定是(或者被选择为?)行进在臻于完美(或曰赎罪?)之路上的“空缺环节”(半兽半人的),所以永远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需要乌托邦观的超验色彩。惟其如此,对于本文列举的大部分论述虽然反映了今天的世界观,却直率地或比较审慎地表现出对乌托邦理想的关注,就丝毫也不会感到吃惊了。同样,描述马托邦观的起源及闪回式地反映乌托邦观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