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人,是自己的根基、营养、启示、绿荫、港湾。关爱别人是一种美德,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团结别人是一种能力,借鉴别人是一种收获。  相似文献   

2.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  相似文献   

3.
护卫心灵     
心灵是什么?庸禄的我们很少问起。不能说心灵就是心脏、大脑、五官等器质性组织,也不能说心灵仅仅是心理、神情、容光、情绪、气质等精神性元素。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心灵,有点像“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生物学家可能认为,心灵是以肉体为载体的生命之光。诗人则会说,如果生命是花朵,心灵就是它的颜色和光泽;如果生命是长河,心灵就是它的奔腾;如果生命是天,那心灵就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蓝天白云和霞光彩虹。  相似文献   

4.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2-93
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对宗教的认识为:宗教都是劝人为善。不错,真正的、合法的宗教确实是劝人为善、修心养性、匡扶正义、多行善功。无论佛教、伊斯兰教、道教还是基督宗教都强调怜悯、宽恕,都奉行友爱团结,都追求和平大同幸福美满的世界。就我们基督宗教而言,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从犹太教发展或为今日世界的第一宗教:从小小巴勒斯坦传布到世界各地各民族。其教义始终如一,宗教是为人,人是宗教的主体,人是神的肖像,只有尊重人,做好人,才能令神满意,才能履行宗教的义务。在基督宗教中有条十分重要的信仰;天主圣言:“道成肉身、寓居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6.
幸福的体验     
向往、寻求、渴望幸福,是人人共同所期待 的。幸福的感觉都一样,但幸福的境界各有不 同。父母的慈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朋友的 温暖、爱情的甜蜜、身体的健康、事业的成功、一 生的平安、生活的舒心、工作的如意、信仰的欢 乐等等,这都是幸福。 幸福是金钱买不来,权力换不来的。用双手辛勤的劳动获得的果实,凭良心并用正当的手段赚来的钱财,用聪明和智慧靠公平竞争取得的成绩或地位,这都是幸福的有力体现,也是幸福的可爱之处。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是有损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信仰精神的,而是在一种真情…  相似文献   

7.
藏,就是隐藏、躲藏,藏在心中,藏在草野,藏在闹市;藏龙卧虎,藏的是才俊;韬光养晦,藏的是锋芒。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善藏者智。露,就是显露、暴露,抛头露面,藏头露尾,露出马脚;崭露头角,露的是才艺;锋芒毕露,露的是锐气。所谓“发扬蹈厉”,意气风发,善露者明。  相似文献   

8.
千里马传奇     
人们都说缺陷与优势是死对头,优势自然是指优于、超于、长于别人之处,而缺陷当然是指劣于、低于、短于他人之处了。优势是优势,缺陷是缺陷,二者互不搭界,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一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历史、管理、哲学、心理、社会等多个视角来看,社会心理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归根结底是基于人、为了人、服务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既要遵照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也要观照复杂社会及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社会风险防控或是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也不仅仅是消解心理问题,不能过度依赖心理学专业人员。科学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基于整合的思想,围绕理念、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制度、人员、技术、评价等要素全面展开,并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冯莹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92-192
价值观是指行为人对人、物、事及对自己的所作行为之结果的效用、意义和重要出炙准确性的总体评价,是促进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为的准则、指标,是个性心理要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总体看法,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相关意识形态有紧密的关系,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心理要素,是通过社会化实践培养起来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二者非常密切相依,本文就由此出发试论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易杰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19-119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参与。而“自主、互助、创新”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自主是互助、创新的基础、前提,互助是促进自主、创新的形式、途径,创新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不仅互为一体,还互为促进,使语文课堂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自主、互助、创新”的学习呢?  相似文献   

13.
《四川心理科学》2014,(13):15-19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管理目标的具体落实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的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有人说,一所学校,可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没有校长,但一个班级不可以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没有班主任。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得失成败关系到一所学校荣辱兴衰。  相似文献   

14.
理诤 《佛教文化》2011,(5):115-115
寺院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组合,今天我们常去参拜的寺院是经过历史发展,宗派需要,逐渐形成的。按当前普遍的布局来说,在中轴线上按顺序是,山门、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塔院、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主要建筑。前两期谈到了山门、山门殿、钟鼓楼,本期就来说说天王殿。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是由群众创造,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应用美术,它的作用是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在民间生活中,主要用于庆典、婚嫁、生子、祝寿等场合,表现形式为剪纸、年画、服饰、神像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产生的民间美术各有特点,这些美术来自于生活,是最原始最朴实的艺术,它也是美术流派的源泉,各种形式的画派都可以从这里吸取灵感。油画创作也可以从这里获得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  相似文献   

16.
认可他人     
认可他人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健康,是一种境界。 生活中,我们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同、欣赏,以此鼓励自己,坚定信心,加紧前行的步履,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需要艰苦磨炼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诗句虽是对教师的称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想智如泉源必先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想为人师表,必先自己一身正气,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想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知“道”、有“业”、不“惑”。“道”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知“道”,是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业”是指事业,即教师也要做到事业有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希望,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能够桃李满天下,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算是事业有成了。“惑”是指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教官观,是道士修道、祭神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道教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围绕道教宫观而形成的“神缘”网络,则是“五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文化中的重缘之一,它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宗教社群为纽带的社会人际关系。从道教本身来讲,它就是一个庞大的“神缘”网络,而道教官观则是这一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道教宫观一直是道教信众的聚会点,发挥着它所特有的神缘功能。一、神仙信仰的教化功能道教宫观供奉的神灵,既包含着道教奉神的原则,又具有一定的劝善教化功能。道教众多神…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宗教界始终不懈努力的目标。促进和谐社会不仅是公民的神圣使命,也是教友的应尽之责。在圣经里,我们看到一幅人类追求和谐生活的图景。不论是在旧约,还是在新约里,我们都可以读到许多关于公平正义、诚信忠实、万物有序、和睦和谐的教导。基督宗教的信仰就是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和谐。  相似文献   

20.
汪英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53-153
“生成”是新课程教学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课堂是动态的,是鲜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课堂上怎样才能有生成呢?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课堂生成。几年来参加“疑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