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03,(6)
抗击“非典”,义不容辞 中国基督教两会召开紧急会议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03年4月24日召开防范“非典”紧急会议,会议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驻会副主席邓福村牧师主持。传达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宗教领域切实作好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指示和要求,并采取了下列措施: 1、将“关于宗教领域切实作好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紧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59-59
认为基督教因其"有神""唯心"性质使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氛围中不可能中国化的错误观点亦危害极大,我们对之也必须持有高度警惕。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西方"二元分殊"的立场全盘接受,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持根本排拒、反对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之间乃鸿沟相隔,没有任何调和或沟通的余地。这种错误观点“形左实右”,表面看来是以一种“左”的立场,把具有“有神”“唯心”性质的宗教加以基本否定,强调批判宗教、根本否定其教义神学、突出宗教消极作用而无视其积极作用,甚至在内心里并不认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而主张推行对宗教的全面防范和坚决打压;其结果,实质上是在实行把宗教推出去、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即敌对势力一边的“右”的作为.基督教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则可能退回到一种与我们社会隔阂、隔断、隔离的另类存在、边缘化存在、“飞地”存在,从而导致与我们的社会主体、主流格格不入、异化生分,根本动摇或消除了其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根基.如果这种错误认知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那么基督教就可能不得不“外求”“外化”,而这种选项则与我们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实际上,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我国基督教界正在形成与之相关的分化,一部分转入“地下”就呼应了这种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3.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21日至23日,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基督教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提交了论文36篇。大会围绕“中国基督教区域发展总论”、“地方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基督教区域研究评论与信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一、中国基督教区域发展总论邢福增选取1918、1949、1997三年作为纵向比较的基础,运用了…  相似文献   

5.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是因为没有基督教背景吗?本文从科学与宗教起源、近代科学产生条件、基督教“理性因素”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憾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清楚阐明了在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真正原因,从而否定了基督教奢望贪天功为已有的徒劳努力。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对于这本文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对能够系统读到丁主教的真知灼见亦感到格外兴奋。 从学术探究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因其在华传播上的特殊经历而使其“中国化”之路走得极为艰辛。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乃标志着基督教的普世性与地方性即本土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中国教会所追求的“本色化”及其“处境化神学”所要形成的中国特色。为了这一目标,中国教会的  相似文献   

8.
妥善处理好宗教方面的矛盾,特别是做好基督教治“乱”工作,保持宗教和睦,维护宗教领域稳定,是统战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结合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力图从思想认识上、工作观念上就基督教治“乱”工作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以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9.
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美国学者保罗·尼特在《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宗教的混血儿”,而欧洲人和美国人,是“在惟一宗教模式中成长”,他看到了东方与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多元”和“一元”的差别。尽管欧美国家有大量移民,带来各种宗教,但宗教之间不能交叉信仰,个人不可能是宗教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时隔五年后再度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2022年是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并实施《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在基督教中国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过往的多数研究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是对其原生宗教的否定与取代。通过对基督教传入前后中缅北界怒族支系怒苏人的信仰观念、仪式主持者与丧葬仪式的历时性变迁的考察、比较,发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新生代教牧人员引领信众在对其原有文化传统进行选择性扬弃基础上的基督教文化重构式的中国化。从基督教与民族原生宗教关系切入对怒苏人基督教中国化背景、动因、表现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对民族原生宗教的扬弃而形塑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洋教”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转型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号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星舀教养、宗教并和知识养的睾遍关注。了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M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这些问题和找寻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后边和思路。我们从事宗教研究尤真是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对这本文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对能够系统读到了主教的真知灼见也感到棍外兴秦。从学术探究的角度采蕾,基督教因其在华传播上的特殊经历而使真“中国化”Z路走得极为艰辛。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星自教的发展,标志着基督教的音世性导地方性即本主性的有机结台…  相似文献   

14.
徐晓鸿 《中国宗教》2018,(12):24-26
我国基督教是宗教领域在改革开放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基督教今天的发展。改革开放对我国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单说来,“基督教在中国”可以从基督教传入中国算起,包括教会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经济的来源、人事的任命、神学的研究以及各项事工的开展都是外国人掌控,或受西方差会的影响;“中国基督教”的标志是“自治、自养、自传”,自治是主权在我的体现,自养是经济独立的彰显,自传是神学重构的宏愿,这三者完全实现了,才可以是真正的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天风》2007,(7):30-35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基督教与“一带一路”有着极深的渊源。“丝绸之路”提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成为不同宗教传播和对话的媒介。中国基督教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大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 ,即“普济”、“普度”、“普觉”作为基准 ,回顾和论述了 2 0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宗教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作者指出 :在 2 0世纪初 ,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中 ,以教育、慈善救济、医疗作为三项主要的切入点 ,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极大地震摄了中国人的心灵 ,中国宗教起而仿效。到了 2 0世纪 6 0年代后 ,东方的宗教则在欧美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西方人发现人的心灵才是真正主宰物质世界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冯谦 《天风》2018,(12):F0002-F0002
2018年11月13日,由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协调部主办、中国基督教两会承办的“第十四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高级论坛在贵阳举行,中国基督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牧师代表中国基督教两会致辞,并做主旨发言。50多名来自内地和香港特区的天主教、基督教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宗教部门干部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28日至29日,由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主办,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宗教文化出版社和香港何世明基金有限公司、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香港信义宗神学院、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协办的“宗教的社会功能”研讨会,在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九龙国际宾馆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安保枝,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陈红星等12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自内地和香港的22位讲者做了演讲。一、酝酿良久各方关注由国家宗教局所属的宗教研究中心和宗教文化出版社与香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