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义中 《学海》2004,(4):69-73
“格拉斯顿的自由主义”并非一套有关自由主义的学说或理论 ,而是格拉斯顿所认同的、用以指导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实践的信念与原则。本文初步探讨了格拉斯顿的自由主义的形成及其要旨 ,试图借此展示其政治观念与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和现实运动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2.
吴庆宏 《学海》2002,(3):92-95
英国是女权主义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这和英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变迁、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中期后 ,英国女权运动的高涨更是和当时英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不可分割。 2 0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促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 2 0世纪 2 0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再次兴起重新推动了英国社会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3.
高全喜 《世界哲学》2003,(6):82-106
休谟的政治哲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西方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于休谟的政治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理论的研究就呈现出强劲的势头,随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危机的日益加剧,对于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重新梳理与解释在今日的欧美学术界正在日趋深入。本文是作者已经完成的《休谟的政治哲学》一书的一个章节,该文集中探讨了休谟的正义规则理论,尤其是核心的财产权理论。休谟在18世纪提出了正义规则理论,他对于财产的本质、稳定占有的方式、心理发生的机制,以及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作为法律规则的人为正义的特性等方面的看法,不但开辟了有关财产权理论的一个新的路径,而且对于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刊发表该文意在引起学界对于休谟乃至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5,(5):204-2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对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趋向。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美国学界逐渐摆脱了民族史观的藩篱,开始运用大西洋史观、太平洋史观,乃至全球史观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进行考察与反思;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研究的重点由以往的进步主义社会政治改革运动转向进步主义社会政治思潮。而进步主义运动所留下的进步主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美国政治,对这种传统的定性也大相径庭。主流的观点认为进步主义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先声;保守人士则将其看做是极权主义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伊利都主义和宗教自由主义引发安立甘教派的身份认同危机。领导牛津运动的书册派试图通过回归大公传统,遵行中庸之道以重构安立甘教派的身份认同。他们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当今的英国安立甘教派和整个基督宗教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具有"二重性"的论断是一个经典命题.英国对印度实行的"仁慈专制"统治,本身就是建立在"二重性"理论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推行的改革措施也必须遵行专制和仁慈并行的路径.这种二重性本质上是英国自由主义自身的悖论,也是东方主义话语体系下以印度为"他者"建构英国民族性的方法之一,所以其客观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产业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界在新世纪的探索中,提出“产业哲学”概念并展开了初步研究,体现着一种新的努力。一产业:从被遗忘的角落回到哲学的视野如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等称谓所体现的,产业反映着时代。马克思说,产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自然界对于人、因而也是科学技术对于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1]恩格斯也认为,英国的产业革命“是现代英国的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2]但是,长期以来,对“产业”的哲学探索却显得相当薄弱。陈昌曙在20世…  相似文献   

8.
王赳 《学海》2008,(2):112-116
妇女的争取权利运动伴随着英国19世纪的政治改革历程.1832、1867、1884年的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点燃妇女获得政治权利的希望,但妇女在政治上受排斥的地位并未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变化培育了妇女新的争取权利热潮,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走到前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中国的自由主义”是指:在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形成的,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原则,不对中国的社会矛盾作切实研究和准确判断,而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公认胡适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是“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是时代的狮子和猛虎,是自由、科学、理性的象征”。(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载《开放时…  相似文献   

10.
宋宏 《学海》2005,(3):118-122
引言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国际间的冲突和西方国家内部存在的种种危机并未因此得以消弭,反而更加引人注目了。几乎在福山抛出颇为乐观的“历史终结论”的同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尾随而至,给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而言,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激进民主浪潮挑战了自由主义对民主的规范理解,也显示了西方国家政治系统的危机,这刺激了西方思想家对民主问题的深层思考。在《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一文中,查尔斯·泰勒忧虑当代西方民主国家的…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就把以“圣战”来反对殖民统治的印度穆斯林称为“瓦哈比分子”。这一方面不无夸张成分,另一方面也使人联想到瓦哈比主义在印度次大陆的存在和影响。印巴分治以后,瓦哈比主义不断向巴宗教社团渗透,到20世纪90年代,瓦哈比教派势力  相似文献   

12.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革命与生物电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生物电磁学的历史发展1 1 电磁波的发现及电磁波技术的发展19世纪 4 0年代 ,美国学者亨利首次用人工方法获得了高频电磁振荡及莫尔斯在华盛顿公开表演展示了电报机 ,标志采取着人类打开了对电磁波认识的缺口。 6 0年代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把亨利与莫尔斯的理论结合起来 ,提出了著名的“电磁理论”。此后 ,德国科学家赫兹则利用莱顿瓶放电 ,产生了所谓的赫兹波 (即电磁波 ) ,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将电磁波的应用变成了现实 ,也为推动日后的“电磁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 ,人类已经能利用天线和地面发射及接收装置 ,成功地…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3):107-114
何谓最佳政治体制,从古希腊至英国革命时期始终是思想家们热衷探究的议题。自18世纪末启蒙时代直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共和国确立,法国长期处于革命、复辟与战争接连不断的危机状态。激进的共和主义和理想化的自由主义,均不能解决法国大革命后复杂多变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以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为代表的法国自由派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大革命后的新局势将混合政体理论与分权制衡学说作了适当的调和,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代议制理论。他们认识到只有将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理念与法国的历史传统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政治秩序。以代议制为基础的立宪体制,是结束大革命和保障公民自由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家宏  唐艳 《学海》2006,6(6):50-56
从17世纪开始,济贫院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1834年后,院内救济成为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济贫法委员会希望通过济贫院的威慑作用,促使贫民自力更生,减少济贫开支。济贫院遵循“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两个原则,院内的生活比较悲惨,被大众冠以穷人的“巴士底狱”,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逐步得到改善。济贫院制度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经历了从逻辑经验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转向,并拓展至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新技术社会学为代表的建构论的“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和“技术研究”(technology studies)。但在基础主义看来,它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活动的目标以及科学家的行为的解释充斥着对理性的解构和真理的消解,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意味,因而基础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科学大战”中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实际上,在科学大战前后,科学哲学等领域已经通过对真实的科学实践的关照进行了自我调整,其基本精神是超越“理论优位”…  相似文献   

17.
亚历山大圣西里尔的“合性论”思想是“非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方正教会与“卡尔西顿教派”的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20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对话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是双方分裂10多个世纪以来实现神学和解、重新走向联合的思想基础。本文在考察核心词汇“本性”与“本体”的含义和用法之后,将详细介绍“合一本性”与“合一本体”的神学内涵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分,以便随后分析东方正教会与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在“合性论”思想中实现神学和解的原因,而在最后部分,将探索性地探讨“合性论”基督论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作家以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说中的婚姻问题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婚恋问题的态度。尽管受当时社会的限制,奥斯汀无法将父权社会套在女性群体思想上的枷锁打破,但她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对于唤醒女性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后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20.
正欧洲的19世纪远不是一个平稳和平的时代,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整个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全面兴盛和发展,在这个充满战争和动乱的世界中,人们总是在寻觅着一块安顿心灵的乐园。即使是19世纪那最混乱、人类最痛苦、心灵最压抑和跌宕起伏的年代,也会开出如此静谧、平凡而美丽的花朵——欧洲现实主义美术,那是心灵的归宿,是人类永远的向往。一、为反映真正的现实而斗争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