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2.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3.
一、有弟子求教于三个和尚。“我家道小康,冷暖不愁,但常,C烦意乱,坐卧不宁。”二、胖和尚问:“知何事扰。c否?”弟子答:“终因世间种种令人眼花燎乱,。c思难定。”三、建和尚:“身外之物,可以不顾,何必受其干扰。”答:“不顾。G中不甘,求之又怕得不偿失,难啊!”三四、小和尚道:李有一水域,水草肥,食物丰富,居此之_群龟,生活三二/安然。”4五、大龟告诫小龟:“前方水域水草更美,但彼处有人张网放线,意欲捕捉我们,切不可去。”六、小龟公伯被捉,但忍不住贪食好玩,偷偷前去。三个和尚新传——理净编,后素绘七、…  相似文献   

4.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5.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6.
半月前的某一天,笔者有兴来到蔡甸区蔡正街某路口,老远就看见两个“和尚”分两处依次在人行道旁的“瞎子算命”处坐着、坐着,从口里发出招呼声:“施主,结个善缘吧,才两元钱。”一会儿过去了,有位青年男士走到某一和尚处,向他手中投放了两枚硬币,于是就得到一根竹签。解签后,和尚看了看男士的手相,又看了看他的衣冠,说道:“我很为你惋惜,从你手中那条线看,你很聪明,可惜旁边有一条杂线破坏了你的运程,否则,早就从名牌学府里毕业了。”这青年听完后二话没说就走了。后来我得知,这位青年男士,就是我区某中专的外语教师,学历已是硕士。位处武汉…  相似文献   

7.
一、主语和施受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中有: ①你那老和尚几曾吃他? ②师父不曾吃。这都是多义句。一解:吃的动作由“你那老和尚”、“师父”发出,是施事主语句;另一解:“你那老和尚”、“师父”是被吃的对象,是受事主语句。作为受事主语解的,当然可改写为: ③我几曾吃你那老和尚? ④你那老和尚几曾被吃? ⑤那妖怪不曾吃师父。⑥师父不曾被吃。  相似文献   

8.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 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 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行的辞书必须修改,把谬传千古的偏见纠正过来。”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上帝的殿前。 上帝听罢和尚们的申诉后一言不发, 把他们分别关进两间神奇的大房子里——只见房内都有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且发给每人一只长柄的勺子。三天后,上帝先把三个和尚放出来,只见他们个个面呈菜 色,饿得有气无力。上帝问…  相似文献   

9.
闲时看花去     
正唐代有位从谂禅师,主导过一桩有名的公案——吃茶去。据说,当时有两个和尚不远千里跑来见他,请教何为禅道。从谂禅师问其中一个和尚:"你以前可有来过这里?"和尚回答:"未曾。"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回头他又问另一个和尚:"那你呢?"和尚回答:"我曾有幸到过这里。"从谂禅师道:"如此甚好,吃茶去。"这一通操作,别说这两个和尚,连寺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写作五台山现代僧侣系列的时候,我又一次迈入寺庙山门,与僧家去作坦诚的交流。所到之处,都为他们恬淡平和的心态与慈悲为怀的胸襟所折服。在文殊祖庭殊像寺,75岁高龄的圣忠和尚侃佩而谈,我跟着这位爱国爱教的“革命和尚”走进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相似文献   

11.
一、一日,三个和尚行经闹市.又一西域商人,神色十分沮丧。二.瘦和尚问其何故,商人道[我出国购物、跑遍各地,但见琳琅满目,却与我国之物大同小异,无可购者。三、小和尚对商人说:[我有一物,名曰:[智慧]价值五百金,汝可置之。]四、商人不识“智慧”为何物,出五百金。小和尚取金交于二位师兄,散给穷人。五、商人索“智慧”,小和尚在一纸上书写:“遇事多思考,尽量少发怒,今日虽不用,会当有用时。”交给商人。六、商人不悦,但不便反悔,怏怏而去。七、商人归家,正值深夜,月光如水,照于室中,见床前有鞋—双,疑妻不贞,顿…  相似文献   

12.
心系一处     
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书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3.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14.
以后呢     
一位青年准备赴京赶考,他请来一位老和尚到家中念祝愿经文——预祝他金榜题名。 老和尚双手合十,双目紧闭,听完青年人陈述,却一言不发。年轻人等待了,催促道:“你为何不说话,你有何意见啊?”和尚微微睁开眼,说出三个字“以后呢”?  相似文献   

15.
他人不是我     
道元,是位日本和尚。他是将中国禅宗引到日本生根发展的第一人。他到中国参禅时,一次,看到一位背曲如弓、眉自如鹤的老僧,正头顶中午的炎炎烈日,十分专注地在晒干菜。道元问:“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叫年轻的和尚来晒呢?”老僧回答:“他人不是我。”道元说:“瞧,这中午的天气多热呀,你不觉得太劳累了吗?”老僧十分平静地说:“现在不晒,什么时候才是晒干菜的好时辰呢?”老僧的话,让道元心中一亮。之后,道元一直将“他人不是我”当作开启心智的禅言。  相似文献   

16.
一指禅     
一指禅,是天龙禅师启悟俱胝和尚始用的一种法门。《景德传灯录》卷11《天龙和尚法嗣》条下云: 当婺州金华山(今浙江省金华县境)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居姑来到庵中。这位尼姑戴着笠子,执着锡杖,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日:“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日:“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相似文献   

17.
戒圆 《法音》1988,(11)
邵阳市,属湖南省六个省辖市之一.下辖三区九县,有不少僧徒和居士。据载,明清时代至民国初年佛教在这里颇为盛行。北塔寺有著名的大错和尚,五台庵有颛愚禅师,清末点石庵从日本迎“大藏经”回邵阳,民国时出尘和尚在济传庵办过宝庆佛教慈儿院。又唐大圆居士,是出生在今洞口县竹市镇白阳村的人。这一切,都引起我对邵阳市佛教的怀念和留意。今年5月26日至28日三天,我受湖南省佛教协会的委托,到邵阳市呆了三天。  相似文献   

18.
有民谚曰:“地上有个人,天上就有颗星。”孩提时候,有一日,妈妈指着天空上的星斗对我说:“军军,那天上也有你一颗星呢!”从此,我就常常喜欢在黑夜里凝视着星空。想寻找到属于  相似文献   

19.
理诤 《佛教文化》1997,(4):36-37
一、有一富商为表对三个和尚仰慕之意,特请名厨制作精美素斋,请三憎来家供养。二、三个和尚入座,很快便用完了斋饭,富商问道:“素斋尚可口么?”三憎答:“很好!”三、富商见三惜并无特别欣喜之情,以为他们吃惯粗茶淡饭,不喜欢饮食过细,决定次日另换食谱。四、富商命厨师奉上精制之家常素食,三僧仍然很快便用完了。五、富商问:“今日膳食是否比昨日更合师傅口味?”胖和尚道:“同样可口!”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20.
禁口     
有4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试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于是那4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三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道。禁口@江承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