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2)
<正>"顺世论(Lokayatik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最另类的一个派别,佛教称之为"顺世外道"。所谓"外道"就是在佛道之外另立他道而行。佛教对于外道一定要不遗余力予以破斥,因为不行佛道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这关系到每个众生的生死大事,自然马虎不得。顺世论既然在佛道外而行,那么佛教对它的批判也就不会手下留情。顺世论的经典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幸运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7,(5):37-43
二、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本文根据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1]中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分析萨迦派有关上师善知识的思想。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以下简写《明灯论》)一书中,萨迦派把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规则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6.
原始佛教"空"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周拉  班班多杰 《法音》2009,(2):39-44
在2007年第2、5、10期及2008年第10期的《法音》上,我们以宁玛派学者华智仁波切的名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索南仁青的著作《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的内容,梳理和阐释了藏传佛教各宗  相似文献   

8.
《中论》和《顺正理论》,分别是中观派与说一切有部的代表作。两派都认为,佛所说的因缘观是非一非异、非生非灭的。基于这样的因缘观,中观派认为一切法本性是空的,而有部却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两者差异的根本,在于是否认为生相是实有的。在《顺正理论》看来,生相是在外缘摄助下启动的“无障胜因”,它是果法的直接内因。它推动果法从未来世进入现在世,从而成为与原有外缘相分离的缘已生法,即外缘与果法有“非一”的关系。但从没有外缘果法不能产生的角度来说,两者有“非异”的关系。相反,由于中观派不承认作为中间环节的生相实有,所以因与果是直接的相互系属的关系。由于系属故相待,所以因果本性皆空。但与《顺正理论》比较后可知,《中论》实际上只指出了因果的一、异关系不能成立,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解决因与果的非一、非异关系,所以才对因缘法作了本性是空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以中观学的方法诠释道家学说,却无法调和重玄学与中观学的内在冲突:重玄之道为万物的本体,正是中观之空所破斥的对象;重玄学认为众生皆有真性,只要"无心复性"便可成就圣道,中观学则强调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由凡入圣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次第;重玄学认为修道的重点在"无分别",中观学则强调"无分别智"才是解脱的关键。尽管重玄学与中观学存在根本差异,但唐代以后的中国化佛学却与重玄学的思想非常相近,而中观学反而日趋衰微。  相似文献   

10.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11.
《中观庄严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法音》2006,(8):16-22
一、引子一般认为,佛教中观学派在古代印度曾发展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分别是:由清辨(Bhavaviveka)所创立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派、由寂护(Santiraksita)所创立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以及主要由月称(Candrakirti)所创立的应成中观派。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师龙树、提婆的根本中观思想。  相似文献   

12.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但他对小乘  相似文献   

13.
唯识浅谈     
现代社会,各种附法外道蜂起,这些外道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佛教的旗号。我们都知道大陆主要是一个“法轮功”,而在港台和海外,情况还更严重,什么一贯道、清海无上师、真佛宗等等,多的很。他们要么标榜自己是最正的佛教,要么吹嘘自己是最高的佛,而且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颇有淆人视听之处,有主张禅定打坐的,有讲究持诵真言的,甚至有持斋念佛的,也讲一些轮回、业力等类似佛教的理论,宣传的目标也是成佛。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与附法外道最大不共之处是什么?这不仅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佛教中观派的主要论著之一《百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观派与印度思想史上的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派别之间在一系列重要理论上的对立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于1996年12期的“法音近录”栏目,刊出《“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一组文摘,介绍了近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民间秘密宗教的若干成果,以及学者呼吁要警惕“附佛法外道”危害佛教的建言。现从佛教史书和政府法典中,辑出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历代政府禁断异术邪道的法令,清朝地方官对邪教活动的调查,以供关;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参考。佛教史书对附佛法外道的揭露南宋天台宗僧人释宗鉴在所著史书《释门正统》(收于《U续藏经》第130册冲,为止恶防非,辨明邪正,特立<斥伪志>,指斥当时流行民间的末尼教、白莲菜、白云…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6,(12)
“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默雷摘编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佛学研究》年刊1995年)一文中,对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得以泛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辩中边论》、《大般若经》第二会卷488和《大智度论》为中心,对瑜伽行派和《般若经》以及中观派所说之十六空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并从四个方面对三者阐释的异同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唯识学者对十六空的阐释侧重于有情能所的角度来说,对于空性、真如则侧重于有的角度加以诠释;而《般若经》和中观派则偏重于从一切法平等和空的角度来说。另外,本文还特别指出了龙树在其《大智度论》中也从有情妄执的角度来谈论空,对于第一义空也从肯定和真实有的角度加以阐释。由此可略窥唯识与中观在空义阐释上的会通与歧异之处。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 ,因为它有这个特殊性 ,所以 ,藏传佛教史上对其聚讼纷纭 ,毁誉参半 ,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 ,“他空见”是无印度佛教经证的外道邪见 ;另一种则主张 ,“他空见”有印度佛教经、论的确凿依据 ,是藏传佛教绝大部分宗派的根本宗旨。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以上二种说法孰是孰非 ?下面就以印度佛教经、论为根据 ,对“他空见”追根溯源 ,寻根问祖 ,力求弄清其来龙去脉。多布巴·西饶坚赞 ( 1 2 90 - 1 36 1 )作为觉朗派的实际创宗者 ,他的成名著《山法了义海论》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戒律是将卜、呪等邪命行为杂糅在一起,置于波逸提或突吉罗等轻罪之中,尚不严苛。佛陀圆寂之后,佛教发生了部派分化,各部关于占卜的态度不尽相同:法藏部继承了原始佛教的占卜观念;弥沙塞部和南传赤铜鍱部对占卜持严苛的反对态度;大众部(大众部末派)则对占卜采取宽容的态度;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对占卜的态度还未定型,总的来说是朝着宽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鑫 《天风》2014,(7):44-45
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的梦想与努力就是要更新英国国教会的信仰,在英国国教会中恢复福音派精神.他与他的同工所开创的复兴与改革运动要将新生命注入到日渐冷淡、形式化与理性化的安立甘传统里.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人物:约翰·卫斯理——循道会(卫理公会)的创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